一名健康的76岁男性,无任何既往创伤病史,右踝内侧间室出现一个疼痛、缓慢生长并持续多年的软组织肿块。
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在右踝内侧间室有一个边界清晰的皮下软组织肿块,大小为5 x 3.5 x 5 cm,位于胫后肌腱和趾长屈肌腱的浅层。未见腱或骨受侵迹象。
该肿块信号不均匀,在T1加权成像(T1-WI)上主要与骨骼肌等信号,在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S T2-WI)上呈高信号,且可见高信号与等信号区交错分布。
在T1-WI和FS T2-WI上均可见边界清晰的低信号周边环。同时观察到多个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FS T2-WI上呈高信号的弯曲结构,贴近肿物周边。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强烈且不均匀的强化,FS T2-WI上高信号区域的强化程度更明显。
血管平滑肌瘤(angioleiomyomas),也称为血管性平滑肌瘤,是罕见的孤立性良性肿瘤,据信起源于静脉的中层。 [1]
它们可以发生在真皮、皮下脂肪或筋膜中,可位于身体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四肢,尤其是下肢。 [2, 3]
它们在女性中略占优势(男:女比例:1:1.7 - 1:2.2),并且多见于第四至第六个十年(年龄范围:11-84 岁)。 [2, 3]
血管平滑肌瘤通常体积小、质地坚实、可活动且生长缓慢。大约 60% 的患者会出现疼痛,认为与平滑肌收缩导致的局部缺血有关。 [1]
从病理学上看,血管平滑肌瘤可分为三型:实性型、静脉型和海绵状型。除了平滑肌束和血管外,这些肿瘤还可能含有玻璃样变区域、脂肪或钙化。 [3, 4]
血管平滑肌瘤的诊断通常在术后确立。然而,超声检查,尤其是 MRI,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术前信息。 [5, 6]
在超声检查中,这些肿瘤显示边界清晰、呈椭圆形并具有低回声均质结构。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血运丰富。 [7, 8]
在 T1-WI 上,血管平滑肌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信号可均质或不均质,与骨骼肌等信号。在 T2-WI 上通常显示高信号,并可见高信号与等信号混杂区域(前者对应平滑肌和血管;后者对应纤维组织)。在 T2-WI 上的高信号区通常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显示明显增强,而等信号区则无增强。在 T1-WI 和 T2-WI 上常见周围低信号环,对应病理学上的纤维包膜。还可辨认出位于肿块周围的血管结构,这也是提示诊断的重要线索。 [4, 5]
术前的鉴别诊断范围很广,包括神经源性肿瘤、皮下平滑肌肉瘤、血管内皮瘤和血管外皮瘤。虽然神经源性肿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且在 T2WI 上为高信号的肿块,但它们通常没有周围弯曲的血管。 [5] 与皮下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挑战性。肿块的生长速度(血管平滑肌瘤生长较慢)可帮助进行临床区分。血管内皮瘤和血管外皮瘤通常更为异质,可含出血区。 [8]
当在下肢发现一个边界清晰的皮下肿块,在 T1-WI 上呈等信号、在 T2-WI 上呈高信号并且明显增强时,应考虑血管平滑肌瘤这一可能诊断。若能发现与肿块相邻的迂曲血管结构,则进一步支持该诊断。 [5, 9]
血管平滑肌瘤
对不起,我没有看到可供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如果您有需要翻译的文本,请您提供相应的英文原文。
患者为76岁男性,右踝内侧腔室可见一个边界清晰、形态近似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根据所提供的MRI序列:
总体而言,病变呈局限性、包膜完整的软组织肿块,符合血管源性良性肿瘤的特点。
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外伤史、疼痛、缓慢生长的软组织肿物)以及影像学特征(边界清晰、T2高信号、显著强化,并可见血管相伴),可考虑以下可能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病灶在下肢的经典好发部位、临床表现以及MRI的特征性高信号、良好分界、明显强化、周边有血管结构等因素,最可能的诊断为:
血管平滑肌瘤(Angioleiomyoma)。
若需进一步明确,可通过手术后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等标记阳性)加以最终确诊。
术后或保守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和个体化原则,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FITT-VP 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体积Volume、进度Progression):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影像及病史信息所作之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遵循专科医师建议。
血管平滑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