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例小儿坏血病病例中可逆的MRI改变

临床病例 30.09.201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8岁,女性
作者: Barros D'Sa IJ1, Gandhi D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8岁女孩,既往有进食障碍病史,(身高1.29米,第50百分位,体重17.8千克,第0.4百分位)。因需要鼻胃管喂养/精神科干预入院。出现新的右膝疼痛和行走困难。血检发现缺铁性贫血。需排除病理性骨折/炎症性改变。随后发现牙龈出血。给予抗坏血酸/抗精神病药治疗。3天后膝关节疼痛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影像学表现

最初的膝关节 X 线检查无异常。

随后进行的右膝 MRI 显示在近端胫骨 / 腓骨干骺端周围有骨髓水肿,胫骨生长板厚度减小,腓骨周围存在明显的骨膜增厚 / 反应以及关节积液。在局部骨性改变周围还存在明显的软组织水肿,主要位于近端腓骨。远端股骨生长板正常。

在进行抗坏血酸治疗 2 周后复查的 MRI 显示,近端胫骨和腓骨干骺端周围的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完全消失,关节积液也已消失。仅存的极少残余变化包括近端腓骨周围的轻微增厚,以及胫骨外侧生长板的一些轻度变窄。

病情讨论

坏血病通常是一种临床诊断,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常见于发展中国家,也常见于有进食障碍病史的发达国家。
关节疼痛常见,但当病史无疑时很少进行影像学检查。牙龈出血是诊断最好的临床证据。然而如果病史不清,需要了解影像学所见的鉴别诊断。

最常见的鉴别诊断是骨髓炎。血液系统肿瘤、亨诺–休恩莱因紫癜、镰状细胞病、铜缺乏等维生素缺乏症、佝偻病、关节炎、梅毒以及非意外性损伤 (NAI) 都应纳入鉴别诊断范围。[1]

在第一次MRI后进行的详细病史采集中,患者无外伤或感染病史。感染的生化指标正常,也无可靠的血液系统疾病证据。未怀疑NAI。最终做出了坏血病的临床诊断,但遗憾的是没有检测维生素C的生化水平。
仅有少数报告描述了坏血病的MRI改变,其中包括骨膜下液体聚集和骨骺移位。骨髓表现可能代表小范围出血或小梗死灶。[2]

从历史上看,在确诊坏血病的病例中通常会进行X线检查,发现骨质减少,在增宽的骨骺线以上可见致密的厚横线以及小的喙状突起。[3] 在我们的病例中,因症状持续时间短而进行的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在补充抗坏血酸后,牙龈出血和膝盖疼痛很快得到缓解。患者在强化的社区护理/饮食指导下体重增加了3公斤后出院。

两次MRI间隔2周,显示若能及时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这些明显的改变可以被轻而易举、迅速地逆转。

鉴别诊断列表

坏血病
骨髓炎
血液系统疾病

最终诊断

坏血病

证书

(无可翻译内容)

图像分析

膝关节X线

icon
膝关节X线检查
icon
膝关节X线检查

牙龈出血

icon
牙龈出血

初次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

icon
首次膝关节MRI
icon
首次膝关节MRI
icon
首次膝关节磁共振检查
icon
首次膝关节MRI
icon
初步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
icon
初步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

第二次膝关节MRI(在第一次MRI后两周)

icon
第二次膝关节核磁共振(在第一次核磁共振之后两周)
icon
第二次膝关节核磁共振(距离第一次MRI后两周)
icon
第二次膝关节核磁共振(在第一次核磁共振检查后 2 周)
icon
第二次膝关节MRI(在第一次MRI后2周)
icon
第二次膝关节核磁共振(在第一次核磁共振后2周)
icon
第二次膝关节 MRI(在第一次 MRI 后 2 周)
icon
第2次膝关节MRI(在第一次MRI后2周)
icon
第二次膝关节MRI(在第一次MRI两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