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4岁的男性,患有持续四年的腕关节疼痛病史,先后接受了桡骨茎突切除术和类固醇注射治疗,但均未获得成功。已排除外伤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作为疼痛诱因。
MR影像显示头状骨明显水肿(图1)。在T1和T2加权图像中可见该骨近端极的一个小的低信号病灶,并伴有钙化成分(图2, 3)。
后续CT显示一个透亮的病灶核心,周围有薄层硬化性反应骨。还可见中心硬化点(图4)。
骨显像在MR和CT图像所示的病变对应部位显示局部放射性同位素高摄取(图5)。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更常见于年轻患者。其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通常在夜间加重,并可被水杨酸盐缓解。 [1]
骨样骨瘤在男性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是女性的两倍。 [2, 3]
它们更多见于长骨,但也可影响脊柱、手足部的小骨,甚至颅骨。 [2, 3] 骨样骨瘤在手部的发病率估计为8%,最常见于指(趾)骨,其次是腕骨,较少见于掌骨。 [9]
骨样骨瘤可以通过普通X线片显示,但CT具有最好的诊断准确性,即使与MR相比也是如此。 [4, 5] 典型表现为透亮的小巢(nidus),周围有硬化骨,并且中心有硬化点。
骨显像具有高敏感性,但特异性不足,而且在MR上可能无法观察到小巢。 [6]
病变大小对于区分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至关重要,因为后者往往更大(>2cm)。 [10]
据推测,骨样骨瘤的自然病程为自发愈合,疼痛可在6至15年后逐渐消失。 [7]
在CT引导下的操作,尤其是射频消融,已经改变了骨样骨瘤的治疗方式,并且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8]
这也是我们患者的治疗选择,但尚未实施,因为他最近被诊断出脑肿瘤,需要先进行脑肿瘤的治疗。
头状骨骨样骨瘤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基于提供的腕部MRI、CT及骨扫描等图像,可见右侧腕部(以腕骨为中心)出现局灶性病灶。主要影像学特征包括: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考虑的潜在诊断包括:
综上所述,基于典型的CT可见硬化环绕透明病灶(nidus)、年轻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以及疼痛特点,可将骨样骨瘤作为主要怀疑诊断。
综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夜间疼痛、腕部持续不适时间较长)、既往未能通过常规手术及局部注射缓解,以及CT/MRI/骨扫描影像学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目前患者并同时确诊有脑肿瘤,故需优先处理脑肿瘤问题后,再围绕骨样骨瘤进行后续治疗。
骨样骨瘤通常具有自限性,部分病例可在数年后自行缓解,但对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目前首选微创治疗方案为射频消融(CT引导下),效果显著。由于本病例患者既往保守治疗无效,且已有长期疼痛史,建议治疗前先完成脑肿瘤相关治疗,待时机合适后再进行以下方案:
在整个康复训练期间,如果出现明显疼痛加重、肿胀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停止训练并与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免责声明:
以上报告仅作为针对所提供资料的医学参考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治意见。具体诊疗及康复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业医疗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
头状骨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