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5岁男性患者,患有生长激素缺乏(身高139厘米),出现轻度膝前部疼痛,伸直丧失(右膝10°,左膝14°),并在膝关节终末伸直时可听到“咔哒”声。既往无前交叉韧带重建史,也无膝关节受伤史。
进行了MRI检查以调查伸膝受限的原因并评估半月板和软骨的完整性。在髁间窝前部发现一个椭圆形软组织病灶,在T2加权及脂肪抑制PD加权MR图像上均呈中等信号强度。影像学表现与“独眼”病灶(cyclops lesion)相符。关节镜检查证实该病灶并将其切除。
A. 背景
疾病描述
「独眼巨人病变」(Cyclops lesion)是指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的前方、股骨髁间窝前部出现的纤维结节。最初的文献报道显示,独眼巨人病变发生在ACL重建后,平均在手术后16周左右再次行关节镜时被发现 [1]。近期的报道则提及在轻微膝关节损伤后也可出现独眼巨人病变,这是由于ACL部分纤维亚临床性撕裂所致 [1, 2, 3],并可在初次损伤后长达23年才被发现 [4]。
发病机理-病因学
M. Tonin等人提出,骨质碎片可能触发独眼巨人病变的形成。此外,他们还提出,机体正常的修复性炎症过程本身也可能导致局限性前部关节纤维化的形成 [5]。
另一个潜在的致病因素是股骨髁间窝的大小。M. Fujii等人认为,髁间窝的狭窄可能会促成独眼巨人病变的形成 [6]。
我们的病例也表明,狭窄的股骨髁间窝使得ACL更易受到撞击,并最终导致独眼巨人病变的形成。
关节镜下所见
关节镜下,独眼巨人病变表现为一个带有明显表面血管的小软组织结节,其外观类似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之眼 [7]。
B. 临床视角
与独眼巨人病变相关的综合征包括逐渐加重的膝关节伸直受限、疼痛以及在伸膝末端出现可听见的响声 [7]。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伸膝受限。病变结节的类型(真正的独眼巨人病变与“独眼巨人样”瘢痕)及其大小似乎是决定最终是否出现临床综合征或维持亚临床过程的关键因素 [8]。真正的独眼巨人病变以及尺寸更大的残留物更易导致进行性膝关节伸直受限。
C. 影像学视角
MR信号特征
独眼巨人病变通常体积较小,在对20例病变的回顾中,其平均尺寸为13 × 12 × 12毫米 [9]。在T2加权和PD加权MRI图像上,其信号特征主要表现为异质或中等信号强度 [1]。
D. 预后
关节镜下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预后优良。
E. 重点提示
放射科医师应关注在任何出现膝关节伸直逐渐受限的患者中可能存在独眼巨人综合征。文献报道显示,该病变可在ACL重建后8周内出现 [1],也可在一次轻微膝关节损伤后并未进行重建的情况下,长达23年后才被发现 [4]。
双侧Cyclops病变(局限性前膝关节纤维化)
基于提供的膝关节MRI图像,可见在膝关节前方髁间窝处(ACL前缘附近)存在一纤维性结节样病灶,T2加权序列表现为中等至稍混杂信号。病灶大小较小(约1-1.5 cm),周边软组织轻微受累,无明显骨质异常或其他明显软骨损伤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伸膝障碍、终末伸膝时的弹响或“咔嗒”声),提示此局部软组织结节对关节运动产生机械性影响。
综合患者临床资料(身材矮小、无明显创伤史、症状为渐进性膝伸直受限及弹响)和影像学表现,“Cyclops”病灶(亦称Cyclops lesion)最具可能性。
结合影像学所见、临床表现和病史,最可能的诊断为:膝关节前方“Cyclops”病灶,导致伸膝障碍及终末弹响。
治疗策略:
在影像学和临床症状均明确的情况下,首选治疗方案通常为关节镜下清理和切除该纤维结节,以恢复关节的完全伸直功能。若病灶较小、症状较轻,可先行保守治疗(理疗、消炎药物、关节松动训练等),但多数情况下仍需手术干预以彻底解决症状。
康复与运动处方:
1) 术后早期(0~2周):建议进行被动范围的关节活动(Range of Motion, ROM)训练,重点在安全范围内的伸膝练习以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2) 中期(2~6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进行小负荷闭链下肢训练(如坐姿或半蹲位的下肢力量练习),并持续关注关节肿胀及疼痛情况。
3) 后期(6周及以后):在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后,结合低冲击性有氧训练(如骑自行车、快步走),再在无疼痛的基础上进行跑步或跳跃等较高冲击性训练,以改善下肢肌力和协调性。
4) 个体化注意:由于患者身材较矮小且有生长激素缺乏的背景,应注意骨质和软骨健康状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避免关节再次损伤。
本报告为基于所提供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进一步疑问或症状加重,务必及时就医以获得个性化的诊疗建议。
双侧Cyclops病变(局限性前膝关节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