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三平面踝关节骨折

临床病例 28.03.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4岁,女性
作者: Rutger Desmadryl 1,2, Arnaud R. Goossens 1,3, Filip M. Vanhoenacker 1,4,5, Peter Boone 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4岁的女孩在从游乐场塔上坠落2米后因左踝关节肿胀且无法负重来到急诊科。此次坠落导致踝关节出现内翻/旋后性创伤,检查时发现胫骨远端存在明显压痛。

影像学表现

左踝常规X线检查显示,在前后(AP)和“mortise”位上,自外侧向内侧的一条斜形胫骨骨折,位于骺板远端,未见明显移位或关节内间隙(图1a)。然而,侧位片显示有一条细微的纵行骨折线,穿过后踝,并伴有关节积液及软组织肿胀(图1b)。

为评估骺板受累程度,后续进行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显示有三条不同的骨折线。第一条骨折线在胫骨远端外侧骨骺内沿近似矢状面方向延伸,并到达前方骺板,且存在关节内间隙(图2a)。冠状面显示第二条骨折线,从前方中央的骺板一直延伸至关节内侧(图2b)。最后,一条纵行骨折线将后踝与胫骨远端后方的踝关节分离(图2c)。

病情讨论

三平面踝关节骨折(也称为 Marmor–Lynn 骨折)是一种发生在胫骨远端的骨折,主要影响 12 至 15 岁的儿童,最常见的原因是运动或游乐场伤害 [1]。它是一种骨骺骨折,其骨折线存在于矢状面、冠状面和轴面。之所以出现这种三平面性质,是由于青少年早期胫骨远端生长板闭合的顺序所致:从 Kump’s bump 的前内侧开始,向内侧延伸,最终在靠近胫腓联合的外侧闭合(图 3)。在此期间,未愈合的生长板部分容易发生骨折,而已愈合的部分在创伤中则相对稳定。由于此时生长板仍在闭合过程中,这种骨折类型也被称为“过渡性骨折” [1–3].

复杂的三平面结构无法通过常规的正位和侧位 X 光片进行完整显示。这类骨折在正位片上类似于 Salter–Harris III 型骨折,而在侧位片上则类似于 Salter–Harris II 型骨折,从而难以准确评估移位程度。进一步的评估、诊断以及术前规划需要使用 CT [1,2,4,5].

当关节内移位仅限于 2mm 时,可以考虑使用石膏固定进行保守治疗。然而,如果移位超过此范围,则需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用拉力螺钉(有时可经皮置入)或钢板内固定 [1,2]。因此,CT 成像对于术前规划至关重要。根据 Eismann 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多达 41% 的病例在分析 CT 图像后,外科医生改变了他们原先的内固定策略 [5].

三平面踝关节骨折依旧给急诊医生、放射科医师和骨科医生带来挑战。青少年胫骨远端生长板受累的骨折需要谨慎评估,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必须通过 CT 成像进行进一步检查,以避免漏诊手术指征。现有文献强调,在几乎所有三平面骨折病例中使用多平面成像技术的重要性,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优化术前决策 [2,4,5]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Salter–Harris II 型胫骨远端骨折
Salter–Harris III 型胫骨远端骨折
Tillaux 骨折
胫骨远端外侧三平面骨折
内侧三平面骨折

最终诊断

胫骨远端外侧三平面骨折

图像分析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常规踝关节 X 线检查,mortise 位。胫骨远端骺部见斜形骨折,并穿过生长板。注意骺板轻度增宽(箭头所示),以及胫骨干骺端外侧部分的细微骨质稀疏,提示骨折可能跨越骺板,与 Salter–Harris 第 III 型骨折相符。
icon
常规踝关节X线侧位片。存在贯穿第三踝(箭头)的纵向骨折,并在胫距关节前隐窝(星号)可见关节积液。

无法翻译,因为未检测到任何英文内容。

icon
踝关节横断面CT扫描,位于胫骨远端骨骺水平。第一条骨折线在矢状旁平面自内侧-后方斜行至外侧-前方进入骺板,并存在明显的关节内间隙(> 2mm)。
icon
踝关节的冠状位CT。第二条骨折线在轴向平面上从内侧一直延伸至骺板的前外侧缘。请注意由于骨骺分离导致的略微增宽的骺板并出现外侧移位。
icon
踝关节的矢状面CT。第三条骨折线在冠状面穿过胫骨干骺端后侧三分之一,位于骨骺平面以上。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远端胫骨生长板从前内侧在平均12.5岁左右开始融合。在接下来的18个月里,融合会进一步向内侧,然后向后和向外,最后向前外侧进行。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生长板完全融合之前,前外侧部分仍然是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