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一名28岁的男性,既往无相关内科、外科或家族病史,特别是无高脂血症病史。他因右足跟上方疼痛以及一个缓慢生长的肿胀而就诊,且该部位无外伤史。
进行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包括在矢状面和轴面使用T1和T2脂肪抑制序列。
影像显示跟腱局部增厚,正常的前凹面消失。腱组织呈异质性信号强度,并可见弥散性 “点状” 模式,在T1和T2像上均表现出比正常更高的信号强度。此外,在T2像上还可见一些明显的高信号区域。
随后进行了手术活检。大体上,病变表现为一个分叶状、有光泽的黄褐色软组织肿块,由细薄的灰色隔膜分隔,浸润于跟腱组织中。显微镜下,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和反应性巨细胞围绕胆固醇结晶分布,散在于正常的肌腱束中,并在中心区域有形成空洞的趋势,这可能解释了在T2像上出现的明显高信号区域。病理诊断为跟腱黄瘤。
黄色瘤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其特征是在组织中胆固醇沉积后,大量脂质负载的巨噬细胞、巨细胞以及其他炎症细胞聚集 [1, 2]。它们通常见于II型或III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环境中。然而,在无代谢异常的个体中很少见 [1, 3]。
腱黄色瘤更常见于手部伸肌腱和跟腱 [1, 2, 4]。跟腱黄色瘤更常见于人生的第三个十年,并且往往是双侧性的,尽管也可像本例一样出现单侧性。
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大小:较小的病变通常无症状,而较大的病变可能出现肿胀、疼痛以及行走困难 [1]。
MRI的特征表现为腱增厚以及形态和信号模式的异常:正常前缘凹陷消失,变为凸形;在T1和T2序列上呈不均匀信号,低信号(正常腱纤维)与高信号区域(炎性浸润)交错分布,常表现为弥漫性“点状”或网格状外观 [1, 2, 5]。这些影像学表现与腱部分撕裂无法区分 [1, 2, 4]。当不存在既往外伤或病变呈双侧时,应考虑黄色瘤的诊断,即使没有高脂血症病史,如本例所示。
大多数病变在应用降脂药物的内科治疗后会消退。手术只保留于较大的、常伴有症状的病变 [1]。
MRI能够在腱增厚或黄色瘤出现临床可检测的征象之前评估其变化。早期诊断可使患者及时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包括心血管并发症 [2, 4]。
单侧跟腱黄瘤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
根据提供的MRI图像可见:
基于上述影像表现及患者的临床背景(28岁男性,无高脂血症病史,跟腱区域慢性胀痛、逐渐增大的肿胀),可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无创伤病史、MRI显示的典型“点状”“网格状”混杂信号,以及临床表现为跟腱肿胀增粗、慢性胀痛,虽然患者无明确高脂血症病史,也应高度怀疑单侧跟腱腱黄瘤。在少数病例中,腱黄瘤可见于血脂正常人群。
若仍存在诊断不确定性,可考虑抽血检测全面血脂谱及相关代谢指标,必要时辅以活检来排除其他少见病变。
康复目标在于减轻疼痛、维持或改善跟腱功能及下肢肌力。以下建议可参考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与个体化):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处疼痛及肿胀情况,循序渐进,注意避免过度劳损。对于可能存在潜在血脂异常或合并其他代谢问题的患者,应同时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定期复查血脂及心血管风险。
以上报告仅作为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当面评估。若有进一步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诊治,请及时就医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单侧跟腱黄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