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前腹壁囊尾蚴病 —— 在高分辨率超声中的罕见发现

临床病例 07.04.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岁,女性
作者: Dr Abhishek Kumar Varshney , Dr Saifullah Khalid, Dr Mohd Khalid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岁的女童由其母亲带至我们三级医疗中心的儿科门诊,主诉右肋下区出现无痛性肿块。就诊时无发热或外伤史,患儿在同龄儿童范围内表现正常。

影像学表现

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显示,该病变界限清晰,呈椭圆形(大小约16.5×7.6毫米),内部可见囊性成分及偏心高回声结节(图1 a、b),提示在右季肋部前腹壁肌层内存在囊尾蚴的头节。据此,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结果支持孤立性腹壁囊尾蚴病的诊断。

病情讨论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感染在南亚、巴西和韩国等国家被认为是地方性流行病,其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不完善 [1]。人类是唯一的终宿主,而人和猪都可作为中间宿主。粪-口传播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人类通常通过进食含有囊尾蚴幼虫的未煮熟或生的猪肉、水或蔬菜而受感染。该寄生虫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但软组织、眼眶和肌肉受累较少见。皮下和肌内囊尾蚴病通常表现为多个可移动且质地较硬的皮下结节,常累及上肢和下肢。它们通常无症状,大小约为 1×2 厘米。然而,约 20% 的病例可能出现疼痛,并可导致脓肿形成 [2]。单独的软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累及本身十分罕见,在临床上可与脂肪瘤、神经瘤、神经纤维瘤、结核性淋巴结炎以及软组织黏液瘤等肌肉肿瘤的诊断相混淆。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如果仅呈孤立的囊尾蚴病灶(如本病例),则被视为诊断难点。

血清学检查可能有助于囊尾蚴病的诊断。酶联免疫印迹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blot assay)在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 98%。但对于孤立存在于皮下和肌肉组织的囊尾蚴病灶,其敏感性可能下降至 60% 至 80% [3, 4]。因此,高分辨率超声因其特殊的超声表现,在准确诊断孤立的皮下和肌内囊尾蚴病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式如 MRI,在孤立性囊尾蚴病的病例中有时能显示头节。CT 检查也可通过显示其内部可能存在的钙化来辅助诊断。相比 MRI,超声更容易发现头节 [5]。然而,鉴于高分辨率超声易于获取、成本较低,且能够帮助早期诊断,仍然是首选。

抗绦虫药物如阿苯达唑或吡喹酮可作为初始的保守治疗选择,也可在治疗方案中加入类固醇以避免某些不良反应。病灶的完全消退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然而,对于有症状的患者以及出于美容目的,手术切除被视为根本的治疗手段。

鉴别诊断列表

孤立性腹壁囊尾蚴病
脂肪瘤
神经瘤
神经纤维瘤
结核性淋巴结炎
软组织黏液瘤

最终诊断

单发腹壁囊尾蚴病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超声

icon
超声
icon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