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岁的女童由其母亲带至我们三级医疗中心的儿科门诊,主诉右肋下区出现无痛性肿块。就诊时无发热或外伤史,患儿在同龄儿童范围内表现正常。
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显示,该病变界限清晰,呈椭圆形(大小约16.5×7.6毫米),内部可见囊性成分及偏心高回声结节(图1 a、b),提示在右季肋部前腹壁肌层内存在囊尾蚴的头节。据此,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结果支持孤立性腹壁囊尾蚴病的诊断。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感染在南亚、巴西和韩国等国家被认为是地方性流行病,其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不完善 [1]。人类是唯一的终宿主,而人和猪都可作为中间宿主。粪-口传播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人类通常通过进食含有囊尾蚴幼虫的未煮熟或生的猪肉、水或蔬菜而受感染。该寄生虫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但软组织、眼眶和肌肉受累较少见。皮下和肌内囊尾蚴病通常表现为多个可移动且质地较硬的皮下结节,常累及上肢和下肢。它们通常无症状,大小约为 1×2 厘米。然而,约 20% 的病例可能出现疼痛,并可导致脓肿形成 [2]。单独的软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累及本身十分罕见,在临床上可与脂肪瘤、神经瘤、神经纤维瘤、结核性淋巴结炎以及软组织黏液瘤等肌肉肿瘤的诊断相混淆。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如果仅呈孤立的囊尾蚴病灶(如本病例),则被视为诊断难点。
血清学检查可能有助于囊尾蚴病的诊断。酶联免疫印迹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blot assay)在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 98%。但对于孤立存在于皮下和肌肉组织的囊尾蚴病灶,其敏感性可能下降至 60% 至 80% [3, 4]。因此,高分辨率超声因其特殊的超声表现,在准确诊断孤立的皮下和肌内囊尾蚴病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式如 MRI,在孤立性囊尾蚴病的病例中有时能显示头节。CT 检查也可通过显示其内部可能存在的钙化来辅助诊断。相比 MRI,超声更容易发现头节 [5]。然而,鉴于高分辨率超声易于获取、成本较低,且能够帮助早期诊断,仍然是首选。
抗绦虫药物如阿苯达唑或吡喹酮可作为初始的保守治疗选择,也可在治疗方案中加入类固醇以避免某些不良反应。病灶的完全消退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然而,对于有症状的患者以及出于美容目的,手术切除被视为根本的治疗手段。
单发腹壁囊尾蚴病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超声图像(图1A、图1B)及患者的临床信息(3 岁女童,右侧肋缘下无痛性包块),可见于皮下/肌层范围内存在一大小约为 1~2 cm 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内部可见一高回声点影,考虑为寄生虫头节(scolex)征象。周围软组织回声尚可,未见明显强化或明显浸润性改变,未观察到骨质破坏或明显钙化。
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的病史,需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结合患儿年龄、右侧肋缘下的无痛性软组织包块特点,以及超声图像中清晰可见囊性病变并可疑头节(scolex)征象,最可能的诊断是:
肌肉或软组织囊虫病(囊尾蚴病)。
若需最终证实,可结合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或酶联免疫印迹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病变进行活检)以排除其他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原则(FITT-VP 原则):
由于患者年龄仅 3 岁,正式的运动处方需以日常活动和游戏为主,确保安全和乐趣。鉴于病症部位主要在软组织,通常不影响基本活动,但仍需注重循序渐进:
如有手术治疗或病灶明显症状,在创口愈合或炎症消退后再循序渐进地恢复日常活动,必要时可在儿科康复科医师或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更具体的康复训练。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进一步症状变化或疑问,务必及时就医并接受专科诊疗。
单发腹壁囊尾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