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9岁的女性患者在第三腕掌关节周围持续疼痛数月,被转诊进行放射学检查和MRI分析,临床怀疑腕背隆起。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使用抗炎药物。在另外三名患者中,这种变异在检查时是偶然发现的。
放射学检查显示头状骨-小多角骨融合(CTC)。头状骨-小多角骨关节(CTJ)变窄,关节边缘不规则并出现硬化。未见腕背隆突的迹象。 MRI进一步显示CTJ内充满纤维血管组织,周围存在“kissing”型骨髓水肿,可见小的骨下囊肿以及整个关节范围内不规则的关节边缘(Minnaar 1型融合)。未发现其他骨或软组织异常。
腕骨融合可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相邻腕骨之间,几乎可以有任何组合(最常见的是月三角骨融合,占89.3%,罕见的是头状骨-小多角骨融合,占2.9%[1])。大多数融合发生在同一行的腕骨之间[2]。来自不同腕骨列之间的融合较为罕见[3]。腕骨融合具有遗传性(以显性基因遗传,且与性别无关[4])。导致融合的原因是在胚胎发育的第4至第8周,软骨原肢芽前体未能形成腔隙或对共同软骨性腕骨前体的软骨分段出现障碍[5]。这种分段异常会导致腕骨融合,可表现为纤维性(韧带连接)、软骨性(软骨联合),经常是两者的混合,或者为骨性融合。CTC(舟状骨-三角骨-月骨的融合)是一种罕见的融合类型,通常被认为无症状。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由于假关节或创伤后CTC的破坏,纤维软骨性(1型)CTC可能导致局部疼痛。最常用的平片分类是de Villiers Minnaar的分类[6](共四型)。Minnaar的1型由于纤维软骨融合不完全而类似假关节。1型融合可因假关节而出现症状,也可因任何结构发生骨折而疼痛。更脆弱的纤维软骨融合似乎更易受应力或创伤的影响。关节内软骨形成不足导致的关节病理在临床和解剖上与退行性骨关节炎相似[7]。由于运动受限,周围关节的软骨也可能受到损伤。虽然腕骨融合多为无症状,但在强度高且反复的运动后可能出现症状。可能对腕部正常生物力学产生的改变会导致异常应力。平片上,1型CTC类似假关节,表现为不规则硬化缘、关节间隙变窄及可能出现皮质下囊肿。这种非骨性融合可能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炎[8]。MRI无辐射,可更清晰地显示具有不规则硬化缘、皮质下囊肿及被纤维软骨填充的狭窄关节间隙的假关节。在有症状的病例中,MRI在液体敏感序列上还可显示关节旁的骨髓水肿。由于去除了骨性重叠,3D梯度回波序列也能提供比平片更准确的分型。MRI可提供周围关节软骨状况的必要信息,也能排除伴随的(软组织)腕部病变。
一例罕见的有症状的头状骨-小多角骨腕骨融合,Minnaar I型。
根据提供的X光和MRI图像,可见位于第三腕掌关节附近的腕骨(主要涉及头状骨与梯形骨)的特殊融合情况。具体表现包括:
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持续数月的第三腕掌关节周围疼痛)以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包括:
之所以考虑以上几种情况,主要基于:
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以上影像学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头状骨-梯形骨的纤维软骨性不完全融合(Carpal Coalition, Capitate-Trapezoid, Type 1)。”
此类融合常被称为CTC Type 1,因其尚存纤维或软骨性连接部分,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出现慢性疼痛或假关节症状。
基于循序渐进、个体化和安全性的原则,可参考以下运动处方:
FITT-VP 原则简述: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建议逐步增加运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展(Progression)和体积(Volume),同时密切观察疼痛与腕部功能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免责声明:此报告仅供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并根据临床专家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一例罕见的有症状的头状骨-小多角骨腕骨融合,Minnaar I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