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2岁的男性患者因进行性近端肌无力和疲劳就诊于急诊科。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常规血检显示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该患者接受了皮肌炎相关检查。在等待皮肤和肌肉活检期间,进行了胸部CT扫描。
CT胸部显示右上叶可见肿块及右旁气管淋巴结肿大。骨骼肌并无异常。之后进行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发现右肺尖一个15毫米呈毛刺样结节(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 5.3)的葡萄糖类似物(FDG)摄取明显,最符合原发性肺部肿瘤,同时同侧纵隔淋巴结FDG摄取增加,可能为转移。此外,患者骨骼肌整体出现斑块状FDG摄取增加。在多个肌群中,FDG摄取水平(SUVmax 7.8)高于肝脏(SUVmax 2.1)。
皮肌炎(D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特点是近端肌无力以及多种典型的皮肤表现。其病因尚不清楚。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的关联最早于1916年被报道 [1]。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皮肌炎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更高 [2-4]。皮肌炎与多种癌症相关,包括卵巢癌、肺癌、胰腺癌、宫颈癌及胃癌。
皮肌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测(肌酸激酶、自身免疫标志物)以及成像检查(CT、MRI、肌电图(EMG)、PET/CT),同时也需进行皮肤和肌肉活检。建议所有成人皮肌炎患者均进行恶性肿瘤筛查。欧洲神经病学学会联合会(EFNS)建议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和腹部CT检查,且50岁以上者应做结肠镜检查。50岁以下的男性应接受睾丸超声检查,而女性应进行盆腔超声和乳腺钼靶检查 [5]。
研究表明,FDG PET/CT在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活动度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6]。在皮肌炎中,一些研究对其评价肌炎范围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有研究发现,FDG PET/CT检测肌炎的敏感性低于MRI、EMG和肌肉活检 [7]。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在皮肌炎中应用FDG PET/CT可能有助于检测恶性肿瘤 [8]。
本例患者在骨骼肌中出现弥漫性斑片状的FDG摄取。正常情况下,骨骼肌中的FDG摄取应较低(显著低于肝脏或血池),因为患者在检查前会被要求禁食并避免剧烈运动。禁食的目的是降低胰岛素水平,从而减少FDG的摄取。最常见的骨骼肌FDG摄取原因包括近期运动(此时显影剂集中于某个肌群)或高胰岛素水平(由于禁食不当或外源性胰岛素导致),这会造成所有肌群均出现弥漫性摄取。若在肌肉中发现FDG摄取,应仔细评估以排除炎性或肿瘤性病变。肌炎在CT无异常的情况下会导致骨骼肌呈弥漫性斑片状FDG摄取。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他汀相关性肌炎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常见的FDG摄取活跃的肌肉肿瘤包括转移瘤、淋巴瘤和横纹肌肉瘤,这些通常表现为极为局灶的FDG浓聚。
伴有肺癌的皮肌炎
在本次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DG PET/CT)检查中,可见骨骼肌内呈广泛性斑片状(patchy)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增高,主要分布于肩带肌群、骨盆带肌群及四肢近端肌群,且未见明显局灶性软组织肿物或骨质破坏。与常规正常人相比,肌肉的FDG摄取应明显低于肝脏或血池信号,但本例呈弥漫性异常增高,提示存在炎性或代谢异常。胸部CT平扫未见明确肿瘤性改变,肺部实质结构基本清晰,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仅见心脏及主动脉血管生理性摄取。腹部及盆腔区也未发现明确实质性病变。
结合患者6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近端肌肉无力,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以及PET/CT所示肌肉广泛性FDG摄取增高,需要考虑以下主要诊断或鉴别诊断:
基于患者进行性近端肌无力、实验室检查显示肌酸激酶升高,以及PET/CT示广泛的骨骼肌斑片状FDG摄取增高,同时排除近期高强度运动或异常的血糖-胰岛素状况,最可能的诊断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由于皮肌炎与多种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应进一步完善全身肿瘤筛查,包括胸腹部CT、结肠镜检查等,如有高可疑病灶或临床症状需行活检以排除潜在肿瘤。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
免责声明:
此报告根据提供的患者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建议。如果有任何疑问或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就诊并听取专业医疗意见。
伴有肺癌的皮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