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中的恶性肿瘤

临床病例 31.08.201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2岁,男性
作者: C Fenelon, N Sheehy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2岁的男性患者因进行性近端肌无力和疲劳就诊于急诊科。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常规血检显示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该患者接受了皮肌炎相关检查。在等待皮肤和肌肉活检期间,进行了胸部CT扫描。

影像学表现

CT胸部显示右上叶可见肿块及右旁气管淋巴结肿大。骨骼肌并无异常。之后进行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发现右肺尖一个15毫米呈毛刺样结节(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 5.3)的葡萄糖类似物(FDG)摄取明显,最符合原发性肺部肿瘤,同时同侧纵隔淋巴结FDG摄取增加,可能为转移。此外,患者骨骼肌整体出现斑块状FDG摄取增加。在多个肌群中,FDG摄取水平(SUVmax 7.8)高于肝脏(SUVmax 2.1)。

病情讨论

皮肌炎(D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特点是近端肌无力以及多种典型的皮肤表现。其病因尚不清楚。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的关联最早于1916年被报道 [1]。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皮肌炎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更高 [2-4]。皮肌炎与多种癌症相关,包括卵巢癌、肺癌、胰腺癌、宫颈癌及胃癌。

皮肌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测(肌酸激酶、自身免疫标志物)以及成像检查(CT、MRI、肌电图(EMG)、PET/CT),同时也需进行皮肤和肌肉活检。建议所有成人皮肌炎患者均进行恶性肿瘤筛查。欧洲神经病学学会联合会(EFNS)建议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和腹部CT检查,且50岁以上者应做结肠镜检查。50岁以下的男性应接受睾丸超声检查,而女性应进行盆腔超声和乳腺钼靶检查 [5]。

研究表明,FDG PET/CT在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活动度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6]。在皮肌炎中,一些研究对其评价肌炎范围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有研究发现,FDG PET/CT检测肌炎的敏感性低于MRI、EMG和肌肉活检 [7]。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在皮肌炎中应用FDG PET/CT可能有助于检测恶性肿瘤 [8]。

本例患者在骨骼肌中出现弥漫性斑片状的FDG摄取。正常情况下,骨骼肌中的FDG摄取应较低(显著低于肝脏或血池),因为患者在检查前会被要求禁食并避免剧烈运动。禁食的目的是降低胰岛素水平,从而减少FDG的摄取。最常见的骨骼肌FDG摄取原因包括近期运动(此时显影剂集中于某个肌群)或高胰岛素水平(由于禁食不当或外源性胰岛素导致),这会造成所有肌群均出现弥漫性摄取。若在肌肉中发现FDG摄取,应仔细评估以排除炎性或肿瘤性病变。肌炎在CT无异常的情况下会导致骨骼肌呈弥漫性斑片状FDG摄取。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他汀相关性肌炎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常见的FDG摄取活跃的肌肉肿瘤包括转移瘤、淋巴瘤和横纹肌肉瘤,这些通常表现为极为局灶的FDG浓聚。

鉴别诊断列表

皮肌炎伴发肺癌
骨骼肌中广泛性FDG摄取
胰岛素水平升高
系统性炎症性肌炎
例如多发性肌炎
单个肌肉或肌群中的局灶性FDG摄取
运动
肿瘤
例如转移
外伤

最终诊断

伴有肺癌的皮肌炎

图像分析

全身FDG PET

icon
全身FDG PET扫描

PET/CT 轴向 - 气管旁淋巴结

icon
PET CT轴面 - 气管旁淋巴结

PET CT 轴位 - 右上肺叶结节

icon
PET CT 轴位 - 右上肺叶结节

冠状面融合PET/CT图像

icon
冠状位融合 PET/CT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