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7岁的男性患者,出现进行性下肢无力。初始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破坏性病变并伴有椎管受压,怀疑是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内固定手术并进行了活检。
影像显示一个大范围扩张性病变浸润了整个D7椎体及其左侧椎弓,并突破了骨皮质。椎体出现中央楔形改变。可见神经受累,包括椎管内硬膜外及椎间孔内的扩展。由于肿块病变的存在,脊髓受到压迫并被推移;脊髓内T2高信号表现提示脊髓病变。
所描述的扩张性破坏性椎体病变在T1序列上呈低信号、在T2序列上呈高信号,并伴有显著增强。病变边缘呈分叶状,在所有成像序列中中心可见低信号条纹,呈现蜂窝样改变。
背景:
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组织学上可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型、动静脉型和静脉型。骨性血管瘤通常为毛细血管型或海绵状型 [1]。
影像和临床视角:
典型的椎体血管瘤通常体积小,常为多发,无症状,且多在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这些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反映了其组织学成分。在普通放射学和CT影像上,可见粗大的垂直骨小梁条纹,代表骨强化。文献中对这种表现的描述各异,如“波点样”、“灯芯绒样”、“盐和胡椒样”、“蜂窝样”等。在MRI上,除了可见典型的骨小梁条纹外,典型的骨性血管瘤在T1和T2序列中均显示高信号,反映了病灶内的脂肪成分。血管成分则使其在T2信号上呈现更高的亮度 [2]。
在MRI上(尤其是T1序列),椎体血管瘤也可能表现为中等或低信号,这主要是由于脂肪成分较少。然而,这种非典型血管瘤通常仍然无症状 [2]。
在FDG PET中,椎体血管瘤呈现光减现象,说明其代谢不活跃 [3]。
在极少数报道的病例中,椎体血管瘤具有侵袭性。所谓侵袭性血管瘤,指累及整个椎体并延伸至神经弓的血管瘤。在这类病例中,可见骨质膨胀和膨隆,伴随椎体塌陷、软组织受累以及后续神经受损 [4-6]。
在MRI上识别侵袭性椎体血管瘤充满挑战,尤其当考虑到其他更可能引起类似表现的鉴别诊断时。这些可致椎体膨胀性破坏的病变包括:转移瘤(尤其是肾脏和甲状腺来源)、骨髓瘤、浆细胞瘤、淋巴瘤、脊索瘤、嗜酸性肉芽肿、GCT(巨细胞瘤)、棕色瘤和血管肉瘤。在结合完整临床表现的同时,影像学特征也有助于排除大部分病变。单一椎体受累(常见于胸椎)、整个椎体累及、向椎弓根延伸、膨隆变形、T2高信号、条纹状及蜂窝状改变是血管瘤的特征 [7]。
结果:
本病例活检标本的病理结果显示:血管腔隙内衬扁平的内皮细胞并充满血液,与血管瘤相符。
要点总结:
本病例报道中,我们提出了椎体血管瘤可导致脊髓病变。对于伴随脊髓病的膨胀性破坏性椎体病变,侵袭性血管瘤应被纳入鉴别诊断。单一椎体(常位于胸椎)、累及整个椎体、波及椎弓根、膨隆、T2高信号、强化明显、条纹状及蜂窝状改变均提示血管瘤的可能性。
侵袭性椎体血管瘤
根据提供的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及患者病史,可见以下主要表现:
结合患者年龄(27岁)、进行性下肢乏力、影像学所见椎体破坏并软组织膨隆等特点,可考虑以下几种鉴别诊断:
基于以下综合因素可明确本例诊断为侵袭性椎体血管瘤(又称侵袭性椎体海绵状血管瘤):
因此,最终诊断为“侵袭性椎体血管瘤”。
在手术或其他综合治疗后,为了恢复体能和脊柱稳定性,建议采用循序渐进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遵循FITT-VP(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方式Type、进阶Progression、体量Volume、个体Individual差异)的原则。
本报告为基于提供材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治疗和康复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指导后执行。
侵袭性椎体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