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的女性患者,无既往创伤史,因持续两年的下背部疼痛被转诊。骨科医生要求进行X线检查。
我们的患者接受了常规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影像显示在右髂骨后部可见一个透亮的椭圆形影像(瘤巢),其内部有一个硬化点。此外,可见围绕瘤巢的厚实且规则的硬化性皮质增生。这是骨样骨瘤的典型表现。
骨样骨瘤(OO)是一种由成骨细胞组成的良性骨肿瘤,通常体积较小(直径小于2 cm),且周围伴有致密的骨膜反应。其组织学表现为纤维血管基质,内含大量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形成良好的编织骨,以及巨细胞 [1, 3]。
这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骨骼肿瘤,通常见于儿童(尤其是青少年),尽管其发病年龄范围可在10至35岁之间。男性患者较女性更常见。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肿瘤部位逐渐加重的局部骨痛。该疼痛在夜间加重,活动时也会加剧,但小剂量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显著缓解疼痛。可能出现软组织肿胀;若病变靠近生长板,还可能出现加速生长的现象,推测与局部充血有关。若病变位于关节囊内,临床表现更具非典型性,更可能模拟炎性关节病或滑膜炎。同时常可见关节积液 [2]。
X线摄影是首选的初步检查手段,且可能是唯一需要的检查 [1]。尽管部分情况下X线片可能正常,但骨样骨瘤在普通X线片上的典型表现是致密的骨膜反应、皮质增厚,以及边界清晰的透亮中心区(瘤巢)[3]。CT是病变表征的优选技术,也可用于准确定位瘤巢。它还可用于引导经皮消融操作,通常可见在周围硬化性反应骨内的局灶性透亮瘤巢,可伴或不伴中心硬化点。与CT相比,MRI的特异性较低,因为MRI对瘤巢的显示不及CT清晰。此外,由于局部充血以及继发的骨髓水肿,可能导致对病变的过度判读,误认为其具有侵袭性 [1, 3]。
当出现上述影像学特征时,鉴别诊断应包括嗜酸性肉芽肿(EG)、应力性骨折以及化脓性皮质骨炎(SCO)。SCO通常显示更不规则的边缘,并且在某些部位会出现皮质中断。应力性骨折同样会出现皮质中断。EG更多见于长骨,且可能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及侵袭性特征 [4, 5]。
骨样骨瘤的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3-6个月)、手术治疗(病灶刮除),或微创治疗(CT引导下射频消融)[2, 6]。
本例患者接受了开放性手术,术后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
本次影像学检查包括骨盆X线和平扫CT及MRI序列,从图像可见:
基于患者的年龄(13岁)、典型的夜间加重的疼痛症状,以及影像上所见的小型骨皮质透亮病灶及反应性硬化,需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13岁、夜间疼痛加重且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敏感、影像学示局灶性透亮灶及周边硬化反应,以及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最终诊断为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以上内容仅作为医学参考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具体诊治方案请咨询骨科或相关专科医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