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发性Paget骨病中罕见的软骨肉瘤病例

临床病例 26.04.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4岁,女性
作者: Stefano Perotti, Michele Massaro, Leonardo Bosi, Giulia Alfieri, Carlo Catalan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 74 岁无症状女性在通过超声和 MRI 诊断并接受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除术后,为进行随访成像而来我院接受腹部增强 CT 检查。

影像学表现

作为附带发现,CT在右侧髂骨翼(靠近骶骨关节面)处发现了一处骨病变。该病变呈混合密度,以硬化为主,并导致轻微的骨质增大;皮质轮廓完整,未见骨膜反应(图1a和1b)。CT未检测到其他骨病变。患者接受了锝-99m 羟基二膦酸盐骨显像,结果显示右侧骶髂关节的放射性同位素摄取显著增加。6个月后进行随访 CT 时,患者仍无症状;CT 扫描显示病变大小增大,溶骨成分增加,并出现部分皮质破坏(图2)。同时发现骨和肺部转移。增强 MR 骨盆检查显示在右侧骶髂关节为中心的骨病变,并可见关节外强化的软组织成分(图3a、3b、3c 和 3d)。

病情讨论

佩吉特氏病是继骨质疏松症之后第二常见的慢性骨骼疾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 [1]。佩吉特氏病会导致骨骼的异常和过度重塑,从而引起病理性骨折,并在少数情况下导致肉瘤样变 [2]。其发生恶性转化的比例约为1% [3]。佩吉特氏病最常见的恶性转化形式包括骨肉瘤(22–90%)、纤维组织细胞瘤(26%)、纤维肉瘤(3–25%)和软骨肉瘤(1–15%)[3]。

佩吉特氏病常累及颅骨、脊柱、骨盆以及下肢。其结构变化可能导致骨骼变弱,并引发包括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4]。然而,大多数患者无症状,诊断常在X线、CT或MRI检查中偶然发现 [5]。恶性转化更常见于61–70岁之间的男性 [6]。临床上,可能表现为疼痛加重、病理性骨折、夜间盗汗及体重下降;还可观察到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7]。

佩吉特氏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是骨骼增宽,伴有皮质增厚、骨溶解和骨硬化等其他表现 [2]。在佩吉特氏病出现肉瘤样变时,放射学上可见显著的硬化反应、皮质破坏、骨刺形成、难以愈合的骨折或软组织肿块的存在。CT和MRI在诊断肉瘤样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识别骨质破坏以及骨外组织。

在我们的病例中,最初根据CT和显像结果怀疑骨骼佩吉特氏病。6个月随访时的CT和MR检查结果与原发性骨肉瘤一致,因此进行了切口活检。组织学检查提示在佩吉特氏病的背景下,异常骨上生长的继发性软骨肉瘤。由于缺乏手术或化疗的适应条件,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3个月后的随访CT检查显示疾病进展。

恶性转化是骨骼佩吉特氏病中罕见的并发症,患者若出现症状加重或病理性骨折时应考虑该可能性,但也可能无症状。骨骼佩吉特氏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放射科医师在诊断和识别并发症中发挥关键作用。确诊恶性肿瘤需要进行骨活检。

在整篇稿件及相关文件中,所有患者信息均已完全匿名化。

鉴别诊断列表

在单骨性佩吉特骨病中的恶性肉瘤转变
原发性骨肉瘤
佩吉特骨病
骨髓炎
骨转移

最终诊断

在单骨性Paget骨病中的恶性肉瘤性转变

图像分析

抱歉,我没有看到您想要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请您提供需要翻译的原文,以便我能为您进行准确的翻译。

icon
轴向CT图像显示右侧髂骨翼发生硬化并增大。皮质轮廓保持完整,无骨膜反应。
icon
冠状面 CT 图像显示右髂骨翼硬化并增大。皮质轮廓完整,无骨膜反应。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6个月后的轴向 CT 显示病变尺寸增大,同时累及右侧半骶骨,出现更大范围的溶骨性改变。

没有可以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冠状位 T2W MRI 图像显示在右侧骶髂关节中心出现骨病变,并伴有关节外增强的软组织成分。
icon
轴向 T2W fs MRI 图像显示右侧骶髂关节内有骨病变,并伴有关节外软组织成分。
icon
轴向对比增强T1W图像显示一个增强的骨质病变,位于右侧骶髂关节中心,并伴有骨外软组织成分。
icon
冠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显示右侧骶髂关节中心出现增强的骨性病变,并伴有关节外软组织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