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舟和距跟双重纤维性融合

临床病例 18.04.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4岁,男性
作者: S. Malasi, R. Kadi, S. Doring, M. De Maeseneer, M. Shahabpour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4岁的男性因左踝疼痛并间歇性肿胀持续数年就诊。 无急性创伤史。 疼痛伴随身体活动受限。 体格检查显示足中背侧局部压痛及双侧平足。

影像学表现

对左足的X线检查显示跟骨前背侧增大(箭头所示),称为“食蚁兽征”(Fig. 1,弧形箭头)。注意C征(Fig. 1,箭头),它是一条从距骨内侧延伸至距骨撑的连续皮质轮廓[1]。中距下关节面不可见。
MRI检查显示非骨性纤维性关节融合。
冠状位T1和矢状位STIR加权MR图像显示跟骨与舟骨一侧关节以及跟骨与距骨另一侧关节明显不规则并变窄(Fig. 2-3,箭头)。在两种MR图像上可见明显的骨肥大(Fig. 4,星号)以及深层骨中的相应水肿(Fig. 5-6,弧形箭头)。

病情讨论

跗骨融合是一种在中足或后足部有两块或更多骨骼相互连接的情况,据估计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2% [2]。跗骨融合可以是先天性的(胚胎时期分节失败)或获得性的 [3]。在少数情况下,它们可能与某些综合征相关,例如遗传性指趾节骨融合综合征、Apert综合征或手-足-子宫综合征。
患者通常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出现症状,包括后足或跗骨疼痛。然而,也有在成年期才出现症状的报道,正如我们这位患者的情况一样。
跗骨融合是跗骨内两块骨骼之间形成的桥接,可由纤维组织(纤维性关节连接)、软骨组织(软骨性关节连接)或骨性组织(真正的骨性融合)构成 [4]。如果融合主要由骨性桥接引起,则更容易且更早出现症状。绝大多数(90%)的跗骨融合是跟舟关节融合(约45%)或距跟关节融合(约45%)[4]。跟方骨、距舟骨和骰舟骨的融合则少见(< 10%)。双侧性跗骨融合几乎占据总病例的50%。同时存在双重或多处融合的情况十分罕见。
传统的X线检查是首选步骤,通常足以诊断大多数跟舟关节和距舟关节融合。文献中描述了若干辅助放射学征象,包括距骨喙征、“食蚁兽征”以及“C征”[2]。C征可在骨性和非骨性融合中均可观察到 [4]。
然而,对于距跟关节融合的诊断通常需要借助横断面成像(CT或MR)来确认和评估。与X线相比,CT能够更精准地评估融合范围,并能清晰显示相关的退行性改变。骨性融合在CT扫描上表现为实性的骨质桥接,而在MR成像上则表现为骨髓的连续性。在非骨性融合中,关节间隙会变窄。MR是鉴别非骨性软骨和纤维性融合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在软骨性融合中,关节间隙可出现类似液体或软骨信号强度的影像。对于纤维性融合,在所有序列中受累关节间隙均表现为低信号强度。在液体敏感序列上,由于应力反应,骨内可出现软骨下骨髓水肿 [4]。
治疗选择包括矫形器、石膏固定、手术切除融合部位或关节融合术。
各种类型的融合都可能在因其他原因进行的CT或MR检查中被偶然发现。因此,熟悉横断面成像上融合的表现至关重要 [4]。

鉴别诊断列表

双重跟舟关节与距跟关节纤维性融合。
距骨骨软骨病变
骨髓炎
骨折
跗骨融合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JRA)

最终诊断

跟舟关节和距跟关节的双重纤维性联合

图像分析

左足侧位X线片

icon
左足侧位 X 线片

矢状位 T1 加权像

icon
矢状位T1

矢状位 T1

icon
矢状位T1加权像

冠状位 T1 加权像

icon
冠状位T1

矢状位 STIR

icon
矢状位STIR

矢状位 STIR

icon
矢状位短T1反转恢复序列(ST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