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1岁的马里籍农民,既往无重要病史,主诉右足无痛性肿胀已持续4年。该患者曾接受多种抗生素治疗,但症状并未改善。
足部的普通X线显示中足和后足骨存在多个溶骨性病灶、硬化区域,以及足底和足背的软组织肿胀。(图1)
计算机断层扫描更详细地显示了足部的长期骨破坏情况。
中足和后足可见弥漫性骨质侵蚀,并且软组织出现严重的炎症改变,累及皮下组织、肌肉和肌间筋膜间隙。(图2)
为了表征和评估病变范围而进行了磁共振成像。T1WI钆增强脂肪抑制序列显示,足部大部分骨质存在广泛高信号,继发于骨髓水肿。此外,还可见多个小的离散球形高信号病灶,被低信号边缘包绕,其中部分病灶中心可见点状结构,在所有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形成一种几乎具有特征性的“dot-in-circle”征。(图3)
超声图像显示多个壁增厚的低回声腔隙,其内含有小的高回声灶,对应菌瘤颗粒,形成“dot-in-circle”征。(图4)
马杜拉足(Madura foot)或足菌肿(mycetoma)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其特点是在皮下组织出现局灶性感染,可延伸至深层骨 [1-8]。该病最早在印度的马杜拉地区被描述,因此得名 [1-5]。
该疾病可由真菌(eumyces)和放线菌(actinomyces)两大类病原体引起 [1-8]。在20-40岁、常常赤脚行走的农民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1, 2, 4, 6, 7]。
马杜拉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 [1, 2, 4, 5, 6, 7, 8],这一地区被称为马杜拉/足菌肿地带(Madura/Mycetoma Belt)[6]。然而,随着移民现象的日益增多,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病例报告 [2]。
最常受累的解剖部位是足部 [2, 4, 6, 7],可占病例总数的70% [2, 7],但也有手部、头部或背部受累的报道 [2, 3, 6]。
从临床角度来看,该病病程缓慢但呈进行性发展 [2, 3, 4, 6]。在后期可出现经典的三联征:皮下结节、窦道形成以及含脓伴颗粒状分泌物 [2, 4, 6]。
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2]。然而,基于临床怀疑的诊断往往困难,除非存在典型的三联征,通常不会考虑足菌肿 [2]。通过活检或微生物培养来鉴定病原体是诊断的金标准 [2, 5],但正如我们病例所示,对于某些生长苛刻的微生物,多次培养尝试可能失败 [2, 3]。这一事实会导致诊断延误,预后因此变差。
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快速且经济的诊断工具,可提供无创诊断 [2]。MRI是首选的影像方式,既可用于早期诊断,也能够评估疾病范围并将其与其他疾病相区分 [2]。“点圈征”(dot-in-circle sign)被认为是足菌肿高度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 [2]。该征象最早由Sarris等人(2003)提出,他们将其描述为多个2-5 mm的高信号病灶,被低信号基质(圈)包绕,并在中心可见一个小的低信号焦点(点)[2, 3, 5, 8]。在MRI上观察到这种征象被认为是足菌肿的特异性表现,可用于帮助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 [2]。
足菌肿的治疗包括联合长期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晚期阶段可能需要截肢 [1, 7]。复发相当常见 [4, 5, 7, 8]。
马杜拉足或足菌肿
基于提供的足部X线、CT及MRI图像,可观察到以下特征:
总体而言,影像提示足部局部软组织及骨质均受累,呈慢性进展性破坏与炎性改变的特征。
结合患者农业工作背景(在田间地头及高风险环境行走)及病情特征,包括无痛性足部肿块、影像学上的多发性骨破坏与“点圈征”等,最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
综合患者的地理环境、鞋履状况(或经常赤脚劳动)、长达4年的慢性无痛性肿胀、重复细菌培养不易获得病原体以及MRI提示的“点圈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足部Mycetoma(Madura foot)。
若仍有不确定性、或需进一步明确微生物病原学,可进行病灶活检及真菌/放线菌特异性培养或病理检查。
在抗感染治疗和手术处理后,应制定循序渐进的康复方案,以恢复足部功能并防止复发。
在任何阶段如出现疼痛或局部炎症反复,应及时复查,并调整运动强度。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病史及影像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临床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及康复。
马杜拉足或足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