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5岁的男性患者,来自印度,左手腕疼痛在两个月内逐渐加重。除左腕疼痛外,无其他症状,也无任何外伤史。在初级保健中尝试保守治疗失败后,对左手腕进行了普通X线检查。
在尺骨远端可见一个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平片上未见骨皮质破坏。随后进行了MRI检查。在T2序列图像上,可见位于尺骨远端的软组织肿物,其穿透骨皮质并向腕关节掌侧的相邻脂肪组织延伸。静脉注射钆剂后,病变呈明显强化。病变与尺侧腕屈肌腱接触,但未见其被侵犯。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完整,桡骨及腕骨未受累,周围也未发现同步性病变。 在分级方面,由于病变的前缘不清晰,但无渗透性或虫蚀样表现,根据Lodwick分级可归为1C级别,其恶性可能性为36%。
背景:溶骨性骨病灶的鉴别诊断范围很广,包括感染性、肿瘤性和囊性病因。可根据年龄、既往病史、家族史、接触史以及病灶自身在解剖位置和影像学表现等特征来缩小鉴别范围。Lodwick 分型系统(如图 3 所示)可用于评估溶骨性骨病灶的外观,并根据其外观来评估恶性可能性,而研究已证实它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1, 2]。
临床视角:在本例中,MRI 的表现最符合肿瘤性病变,但由于对病灶组织学来源的性质尚存疑问,因此进行了影像引导下活检。结果证实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伴有形成良好的肉芽肿及部分中心坏死,与结核瘤的诊断相符。进一步询问后发现患者儿童时期曾接触过结核(TB),但从未出现任何感染表现。结核瘤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局部感染所导致的肉芽肿性炎症形成的局限病灶,代表了肺外结核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形式的结核相比,结核对肌肉骨骼系统的累及较为罕见,尤其是脊柱外肌肉骨骼结核,仅占 1-2% 的病例 [3]。结核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脊柱,但也可累及负重关节、长骨、颅骨以及软组织。
影像学视角:由于其影像学表现,常可在影像上模拟其他病变如恶性肿瘤,因此对于任何曾有潜在结核接触史的患者,都应将其列为重要的鉴别诊断。平片上的典型表现为溶骨性且边界清晰的病灶,周围可有或无硬化带。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首选的检查方式,也可检测任何相关的软组织或骨髓异常。MRI 还可比其他影像学方式更早地显示骨内受累。骨髓改变通常在 T1 加权成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 T2 加权成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并在静脉注射钆剂后出现增强。坏死区在 T2 加权成像上显示为高信号且不增强 [4]。
结果:对于大多数肌肉骨骼结核病例来说,采用用于其他类型结核的多药化疗方案就足以治疗。然而,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尺骨远端结核瘤
从提供的左腕部平片(X 光)可以观察到局部存在一个相对明确的溶骨性病灶,病灶边缘较为清晰,周围可见一定程度的硬化或边缘反应,整体呈局灶性改变。
MRI 显示在左腕远端桡骨或近侧腕骨区域可见局部信号异常,T1 呈低信号、T2 呈高信号,并可见相对清楚的边界。增强后,病灶周边部分区域强化,而中心部位表现为坏死或液化表现(T2 高信号、不强化),提示病变内可能存在肉芽肿或坏死性病变。在 MRI 中,尚可见与周围软组织相连的改变,软组织肿胀或炎性浸润迹象不明显,但需注意潜在的软组织受累可能与病灶存在联系。
基于患者的年龄(35 岁)、既往有结核接触史、影像学表现(溶骨性病灶伴坏死区)、MRI 上肉芽肿炎性改变及活检组织学证据,综合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结核性骨髓炎(骨结核,或称“结核瘤”)。
病理结果显示坏死性肉芽肿,并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符合,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诊断。
若仍有疑问或需判断是否存在耐药菌株,建议进一步做血液学检测、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核酸扩增检测)等。
在以上运动过程中,应时刻关注疼痛、肿胀或其他不适。若出现明显疼痛、活动范围受限或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复查或调整康复计划。
本分析报告基于已有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信息进行推测,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并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当面诊断及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相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尺骨远端结核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