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痛风石性痛风

临床病例 12.05.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7岁,男性
作者: Nicolas De Vos1, Filip Vanhoenacker1-3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7岁的男性,右脚踝出现疼痛性软组织肿胀已持续数月。无急性创伤或既往恶性肿瘤史。

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包括注射钆后图像,以及超声检查均已完成。
MRI显示在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后关节囊处有一个软组织肿块。该病灶稍显异质,在T1加权像(图1)上信号较低,在脂肪抑制T2加权像(图2)上为中等信号。梯度回波序列中未见明显磁敏感伪影(图3)。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病灶出现显著强化(图4)。同时可见踝关节积液,以及距骨和腓骨的轻度骨侵蚀和骨髓水肿。
超声检查证实存在软组织肿块,并显示外围功率多普勒信号增高(图5)。
进一步血液检测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为9.1 mg/dL,超过6.0 mg/dL的最高参考范围[1]。

病情讨论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炎,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单钠尿酸盐(MSU)结晶沉积在关节内而引起。它在发达国家影响1-2%的成年人,主要发生于中年和老年男性[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最初累及下肢的单个关节,通常是第一跖趾关节。受累关节会出现红肿、发热、肿胀和压痛。未经治疗的痛风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缓解。后续发作常持续更久,累及多个关节,并扩散至上肢,尤其是肘部和手部[2]。
如果不进行治疗,急性痛风发作会发展为慢性痛风,其特征为慢性破坏性不对称多关节受累,并伴有轻度关节炎症和痛风石形成。痛风石由MSU结晶构成的软组织团块组成,周围有慢性单核细胞和巨细胞反应。它可能导致骨侵蚀及组织重塑。痛风石常见于耳周、鹰嘴突、跟腱、足趾、手指和膝关节[2]。
直到最近,确诊痛风仍需要在关节液或痛风石抽吸物中证实存在MSU结晶。然而,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于2015年发布的新痛风分类标准指出,当无法进行关节液或组织样本检查时,可通过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的综合考量来支持痛风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尿酸水平> 6.0 mg/dL。影像学发现包括常规X线片上可见边界清晰的骨皮质侵蚀伴硬化边缘和悬挑样边缘,及/或在超声或双能量CT上发现MSU结晶沉积[1]。
磁共振成像(MRI)通常无需用于诊断痛风,而且通常缺乏特异性。MRI无法直接显示MSU结晶。痛风石在MRI上表现为在T1加权像上为不规则且有时呈结节状的低信号区域,在T2加权像上信号可变,并且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可出现不均匀的斑片状强化[3]。
在本例患者中,第一跖趾关节(Fig. 6)同时出现骨皮质侵蚀和痛风石形成,以及酗酒史,也进一步提示痛风的诊断。
主要的鉴别诊断是色素性结节病性滑膜炎(PVNS)。然而,患者的年龄以及在梯度回波序列上缺乏散在伪影,均使PVNS的诊断可能性降低[4]。另一个鉴别诊断是滑膜软骨瘤病,其在MRI上会出现典型的软骨样信号特征,包括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5]。

鉴别诊断列表

后方距小腿关节的痛风石性痛风
滑膜肉瘤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滑膜软骨瘤病
痛风
淀粉样变

最终诊断

后侧距小腿关节痛风石性痛风

图像分析

轴位T1加权图像

icon
轴向T1加权图像

矢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图像

icon
矢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像

矢状位梯度回波图像

icon
矢状位梯度回波图像

矢状位钆增强脂肪抑制T1加权图像

icon
矢状面钆增强脂肪抑制 T1 加权图像

超声影像

icon
超声图像

轴向非脂肪抑制T2加权图像

icon
轴位未脂肪抑制T2加权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