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ham–Stout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发现:一例罕见病例

临床病例 24.05.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7岁,女性
作者: Pruthvi Raj Kandikonda, Preetham Patavardhan, Pradip Ghimire, Naveen Kumar Meel, Sonal Saran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7岁的女性患者报告自出生以来右侧面部/面颊出现肿胀,并逐渐增大(图1)。其他主诉包括疼痛及颌骨中的牙齿松动。未出现发热、外伤、肿胀、窦道或脓液渗出。既往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未发现任何相关信息。

影像学表现

由于怀疑血管畸形,超声检查显示面部软组织增厚并且内部血管增多。进行颅面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显示 右侧面部一半的皮下组织软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累及右侧半下颌骨、上颌牙槽、颧骨、蝶骨大翼以及翼突体和翼板的溶骨性病变。在剩余的骨组织周围(图2a、2b、2c、2d、2e和2f)未见骨膜反应或新生反应性骨形成。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确诊为GorhamStout综合征。

病情讨论

背景

GorhamStout综合征,又被称为各种同义名称,如 Gorham’s病(GD)、骨消失病、幻影骨病、骨消失病、进行性骨溶解、特发性大面积骨溶解、血管瘤病和淋巴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薄壁血管通道的增殖,导致骨基质的破坏与吸收 [1]。最初于1838年由Jackson根据一条缺少骨质的肢体进行描述,Gorham和Stout于1955年将其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并回顾了文献中的24例病例[2,3]。该综合征可累及人体骨骼的任何部位,在颌面部最常累及下颌骨[4]。GD表现为围绕单一病灶的进行性、特发性骨溶解,即使骨溶解停止后也不会再生新的骨质。尽管通常无痛,但它会引起显著的功能问题,可影响年轻人和老年人,且男性略多见[5]。

临床观点

在典型病例中,诊断依据Heffeze等人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最小的成骨反应、活检阳性显示血管瘤样组织、无细胞异常、局部进行性骨质吸收的证据、病变非膨胀性且无溃疡、无内脏受累、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改变,排除了遗传、代谢、肿瘤、免疫或感染病因[6]。

GD表现为两个阶段:初始阶段包括进行性的骨破坏,伴有轻度至中度的疼痛、组织肿胀和红斑;随后阶段则表现为静止期,无肿胀、疼痛或骨溶解。各个阶段持续时间无法预测,初始阶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虽然骨溶解过程通常无痛,但患者可进行正常活动,从而增加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影像学检查对于初步诊断、后续管理及长期随访至关重要[7]。

影像学观点

在影像学上,GD特点为不同大小的透亮区,随着骨质溶解逐渐扩大并融合。下颌骨骨溶解的主要征象包括皮质骨丧失、牙槽板消失、小梁稀疏以及骨轮廓萎缩。大面积骨溶解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创伤、血管病变或神经病理因素有关。组织学检查显示,在骨溶解部位被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所取代,且无破骨细胞[8–11]。

预后

确诊GD需要通过活检排除常见的骨溶解病因[12,13]。GD的预后差异较大,治疗决策较为困难。医学干预措施包括放射治疗、双膦酸盐和α-2b干扰素,而外科治疗则可采用病变切除和使用骨移植或假体进行重建。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目前尚无定论,且接受大剂量放射治疗的患者需考虑潜在风险。持续的研究对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临床医师需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进行准确诊断并采取恰当治疗[14–16]。

核心信息 / 教学要点

  • GorhamStout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点是薄壁血管通道的增殖,导致骨基质的破坏和吸收。
  • 该综合征可累及人体任何骨骼,颌面部最常受累的部位是下颌骨。
  • 可利用超声和颅面CT等诊断工具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列表

炎症性疾病
内分泌紊乱
骨内恶性肿瘤
Gorham–Stout综合征
淋巴瘤
组织细胞增生症X
感染性病变
牙源性肿瘤

最终诊断

戈尔汉姆-斯托特综合征

图像分析

临床照片

icon
临床照片

面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面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2a 为平扫横断面;2b 为动脉期横断面;2c 为静脉期横断面;2d 为骨窗横断面;2e 为骨窗冠状面;2f 为通过体绘制技术生成的三维重建;显示右侧面部皮下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破骨性病变累及右侧下颌骨、上颌牙槽、颧骨、蝶骨大翼和翼骨体及翼板。
icon
面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2a 为平扫轴位;2b 为动脉期轴位;2c 为静脉期轴位;2d 为骨窗轴位;2e 为骨窗冠状位;2f 为通过体积渲染技术生成的三维重建;显示面部右侧皮下组织的软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累及右侧半下颌骨、上颌牙槽、颧骨、蝶骨大翼、翼突体及翼突板的溶骨性病变。
icon
面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2a,非增强轴向;2b,动脉期轴向;2c,静脉期轴向;2d,骨窗轴向;2e,骨窗冠状位;2f,由体绘制生成的三维重建;显示右侧面部皮下组织软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在右侧半侧下颌骨、上颌牙槽、颧骨、蝶骨大翼、翼突体和翼板出现溶骨性病变。
icon
面部计算机断层扫描:2a,无对比横断面;2b,动脉期横断面;2c,静脉期横断面;2d,骨窗横断面;2e,骨窗冠状面;2f,通过体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获得的三维重建;显示右侧面部皮下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累及右侧半下颌骨、上颌牙槽突、颧骨、蝶骨大翼和翼突体及翼突板的溶骨性病变。
icon
面部计算机断层扫描:2a,平扫轴位;2b,动脉期轴位;2c,静脉期轴位;2d,骨窗轴位;2e,骨窗冠状位;2f,使用体绘制(volume rendering)进行的三维重建;显示右侧面部皮下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累及右侧半下颌骨、上颌牙槽、颧骨、蝶骨大翼及翼体和翼板的溶骨性病变。
icon
面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2a,平扫轴位;2b,动脉期轴位;2c,静脉期轴位;2d,骨窗轴位;2e,骨窗冠状位;2f,利用体积渲染进行的三维重建;显示右侧面部皮下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累及右侧半边下颌骨、上颌牙槽、颧骨、蝶骨大翼和翼突体及翼突板的溶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