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7岁的女性患者报告自出生以来右侧面部/面颊出现肿胀,并逐渐增大(图1)。其他主诉包括疼痛及颌骨中的牙齿松动。未出现发热、外伤、肿胀、窦道或脓液渗出。既往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未发现任何相关信息。
由于怀疑血管畸形,超声检查显示面部软组织增厚并且内部血管增多。进行颅面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显示 右侧面部一半的皮下组织软组织增厚,腮腺肥大,以及累及右侧半下颌骨、上颌牙槽、颧骨、蝶骨大翼以及翼突体和翼板的溶骨性病变。在剩余的骨组织周围(图2a、2b、2c、2d、2e和2f)未见骨膜反应或新生反应性骨形成。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确诊为Gorham–Stout综合征。
背景
Gorham–Stout综合征,又被称为各种同义名称,如 Gorham’s病(GD)、骨消失病、幻影骨病、骨消失病、进行性骨溶解、特发性大面积骨溶解、血管瘤病和淋巴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薄壁血管通道的增殖,导致骨基质的破坏与吸收 [1]。最初于1838年由Jackson根据一条缺少骨质的肢体进行描述,Gorham和Stout于1955年将其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并回顾了文献中的24例病例[2,3]。该综合征可累及人体骨骼的任何部位,在颌面部最常累及下颌骨[4]。GD表现为围绕单一病灶的进行性、特发性骨溶解,即使骨溶解停止后也不会再生新的骨质。尽管通常无痛,但它会引起显著的功能问题,可影响年轻人和老年人,且男性略多见[5]。
临床观点
在典型病例中,诊断依据Heffeze等人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最小的成骨反应、活检阳性显示血管瘤样组织、无细胞异常、局部进行性骨质吸收的证据、病变非膨胀性且无溃疡、无内脏受累、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改变,排除了遗传、代谢、肿瘤、免疫或感染病因[6]。
GD表现为两个阶段:初始阶段包括进行性的骨破坏,伴有轻度至中度的疼痛、组织肿胀和红斑;随后阶段则表现为静止期,无肿胀、疼痛或骨溶解。各个阶段持续时间无法预测,初始阶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虽然骨溶解过程通常无痛,但患者可进行正常活动,从而增加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影像学检查对于初步诊断、后续管理及长期随访至关重要[7]。
影像学观点
在影像学上,GD特点为不同大小的透亮区,随着骨质溶解逐渐扩大并融合。下颌骨骨溶解的主要征象包括皮质骨丧失、牙槽板消失、小梁稀疏以及骨轮廓萎缩。大面积骨溶解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创伤、血管病变或神经病理因素有关。组织学检查显示,在骨溶解部位被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所取代,且无破骨细胞[8–11]。
预后
确诊GD需要通过活检排除常见的骨溶解病因[12,13]。GD的预后差异较大,治疗决策较为困难。医学干预措施包括放射治疗、双膦酸盐和α-2b干扰素,而外科治疗则可采用病变切除和使用骨移植或假体进行重建。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目前尚无定论,且接受大剂量放射治疗的患者需考虑潜在风险。持续的研究对于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临床医师需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进行准确诊断并采取恰当治疗[14–16]。
核心信息 / 教学要点
戈尔汉姆-斯托特综合征
1. 从提供的面部临床照片可见右侧面颊明显肿胀,呈慢性、渐进性表现。
2. CT 影像显示右侧下颌骨(以及部分上颌骨或周边骨质)存在明显的骨质破坏和吸收现象,局部骨廓形态不规则,皮质骨连续性明显中断或缺失。
3. 软组织层面可见局部增厚和密度改变,但未见显著的脓肿或明显液化征象。
4. 未见明确骨折线,但由于骨质明显减退,需关注潜在的病理性骨折风险。
5. 整体观测到病灶主要累及右侧下颌支及体部的骨结构,边界较不清晰,呈逐渐“消融”的影像特征,提示进行性骨破坏过程。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自幼面部肿胀逐渐加重、无明显感染或外伤史),以及影像学(大范围骨质溶解,局部血管化或软组织改变)等综合分析,最可能的诊断是 Gorham-Stout 综合征。
若仍有不确定性,建议组织病理学活检明确是否有血管瘤样或淋巴管样增殖,以进一步排除其他良恶性病变。
1. 治疗策略概述:
· 药物及放疗: 目前文献报道的治疗方式包括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干扰素 α-2b、以及针对局部的放射治疗,但其效果在不同患者间存在较大差异。
· 手术治疗: 对于病变进展较快、出现咀嚼或外形严重畸形者,可考虑病灶清除与重建手术,如植骨或使用修复性假体等。但需充分评估局部血管增生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 随访与综合治疗: GD 病程多不确定,需多学科(口腔颌面外科、放射科、骨科、血管外科等)协作,定期复查影像,及时监测病情进展。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频度(Frequency): 可从每周 3~4 次低强度活动开始。
· 强度(Intensity): 根据患者骨质整体状况,以不产生疼痛和疲劳为宜。先从低强度的日常活动(如散步)入手,避免过度负重或撞击性运动。
· 时间(Time): 每次活动 15~20 分钟起,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延长至 30 分钟。
· 类型(Type): 以体能锻炼和肌力维持为主,如平地行走、轻度抗阻训练(可选用弹力带或小哑铃)及水中运动等;避免跌倒和外伤风险。
· 逐步进阶(Volume/Progression): 在骨质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但需严密关注下颌受力及疼痛变化,随时调整。若出现疼痛或新的不适,建议暂停并复诊。
3. 注意事项:
· 由于骨质脆弱,避免高冲击力、易跌倒的运动方式(如跑跳、对抗性球类运动等)。
· 随时监测局部疼痛、肿胀或功能改变,如果出现明显加重应立即就医。
· 结合营养指导,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 等,以支持骨骼健康。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临床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
戈尔汉姆-斯托特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