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岁女孩出现位于骶骨区域的肿块,该肿块自出生以来一直存在,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肿块质地较软,且无任何分泌物。
CT扫描显示在骶骨后方(S4-S5水平)有一蒂状软组织肿物,密度不均匀(包括脂肪和钙化成分)。未见明确的骶前延伸。
在超声检查(USG)相关结果中,该肿物表现为实-囊性。
骶尾部畸胎瘤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实体肿瘤,发病率约为每35000例活产1例,且女:男为4:1。它是一种生殖细胞瘤,由胚胎发育早期的异常事件导致异常的原始全能细胞所形成。大多数情况下为良性,但也可出现恶性类型,且恶性类型多见于男性。[1]
它起源于尾骨的前部,最常见的生长方向为后下方。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2, 3]
Type 1: 完全位于体外
Type 2: 仅有少量骶前延伸
Type 3: 大部分位于盆腔或腹腔
Type 4: 完全位于骶前
放射学评估有助于确诊、评估肿瘤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组织特征,以及在恶性病例中显示转移情况。[4] 该肿瘤可为实性、囊性或两者兼有。囊性病变的恶性风险最低,而实性病变的恶性风险最高。超声可显示肿瘤的实性或囊性特征,而在部分肿瘤的彩色多普勒检查中可见明显的高血供。MRI检查用于排除结肠移位、输尿管扩张、伴随的髋关节脱位及脊髓内扩展。
对于良性肿瘤[5],一般采取手术切除并同时切除尾骨以防复发;而对于恶性肿瘤,则先行放射治疗和化疗,随后再进行手术切除。血清AFP常作为儿童恶性畸胎瘤的肿瘤标志物。
骶尾部畸胎瘤(I型)
从提供的CT图像及外观照片可见,患儿骶尾部有一较大质软包块,表面皮肤完整,未见明显破溃或分泌物。CT横断面显示该包块位于骶尾部皮下,可见界限相对清晰的占位。与周围组织相比,病灶内部主要呈软组织密度,未见明显钙化或脂肪密度影,且向骶尾部后方突出。
目前影像资料显示病变主要位于骶尾部外侧,暂未见明显向椎管内的扩展征象。骨质尚无明显破坏或畸形,盆腔脏器的位置也相对正常。整体提示为一骶尾部的先天性肿物,符合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的常见表现。
结合患儿性别、先天性包块存在、临床触诊和影像学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若需进一步明确肿物的组织成分及良恶性,应完善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由于患儿年龄尚小,术后康复训练需个体化、循序渐进。以下为可行的指导方案示例: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切口愈合情况及骶尾部是否有肿胀、疼痛或复发迹象。一旦出现有关不适或疑似复发,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参考性医学分析,根据提供的影像及临床信息得出。并不具备最终诊断和治疗依据,不能取代专业医生的面对面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疑问或需获得进一步诊疗,请咨询专科医生或到医院就诊。
骶尾部畸胎瘤(I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