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岁女性在外展并外旋右髋关节时摔倒坐于臀部后进入急诊科。患者出现腹股沟区突然疼痛、髂窝逐渐压痛以及步态障碍。既往无出血性疾病史。
当天的普通X线片(图1)并未显示髋部骨折。MRI显示一个呈透镜状的病灶(最大直径:头尾方向14 cm,前后方向5.5 cm,左右方向2.5 cm),边缘光滑,位于右侧髂骨内侧,并沿同侧向下延伸至髋臼的前壁。右侧髂肌被向内侧推移,相邻的腰大肌未受累。该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与骨骼肌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信号不均匀增高,提示骨膜下血肿(图2-3)。同时,右侧髋臼前柱可见明显骨髓水肿,并可见一条薄薄的低信号骨折线(图3c)。
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创伤后40天,骨膜下血肿缩小(图4),骨折线不再可见。受伤后6个月内完全康复。
我们报告了一例与髋臼前柱隐匿性骨折相关的大型髂骨骨膜下血肿的特殊病例。髂骨骨膜下血肿是罕见的损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由外伤引起 [1-6]。事实上,在年轻患者中,骨膜与其下方骨骼之间的附着较为松散,更容易发生外伤性剥离,从而导致滋养血管受损并引起骨膜下出血 [2]。对于年轻患者而言,髋臼前柱作为孤立性髋臼骨折的部位并不常见,其中包括基础型(前壁、后壁、前柱、后柱以及横形)和组合型骨折 [7-8]。
从临床上看,在外伤后的急性期,髂骨骨膜下血肿可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伴有非特异性的轻度不适。通常在数天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带有疼痛的髋关节活动受限 [2]。在本病例中,伴随的髋臼损伤无疑促进了症状的早期出现,如腹股沟疼痛和步态异常。骨膜下出血还可能进一步增大并引发由于腰丛神经受损而出现的神经症状 [3-6],但本例并未累及相应神经。血肿可能逐渐吸收并恢复正常(如本例所见),也可能逐渐骨化 [2]。若出现症状加重或神经受累,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6];在本病例中,由于未出现神经损伤,而且髋臼骨折仅限于松质骨区域,未出现皮质中断,因此采取了保守治疗并取得了成功。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和手术规划至关重要。CT和MRI均可提供帮助,但对于年轻患者而言更推荐使用MRI,因为它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在外伤的急性和亚急性期,一个呈透镜状、位于髂骨内侧面(外侧)与髂肌(内侧)之间的局限性病灶,可高度提示髂骨骨膜下血肿 [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髂骨骨膜下血肿可能症状不明显,在没有重大外伤史的患者中可能被漏诊,并在成人期偶然发现时已成为慢性骨化病灶 [9]。
总之,在年轻患者中,如果有近期髋部创伤史且症状较少或不典型,应该怀疑髂骨骨膜下血肿。MRI可提供最佳诊断,并能识别同时存在的隐匿性骨折等损伤。
骨膜下髂骨血肿和髋臼小梁骨折
根据患者提供的骨盆正位 X 线及 MRI 图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结合 12 岁女童的外伤史、临床表现及影像所见,可考虑以下可能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外伤方式(臀部跌倒伴髋关节外展外旋)、急性腹股沟疼痛及 MRI 所示的显著骨膜下液体信号和髋臼前柱处微小骨折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目前患者无明显神经受压、且骨折仅累及松质骨,尚未出现位移或关节不稳定,故可先考虑保守治疗。如有后续神经症状、骨折位移或其他并发症,则需进一步评估是否手术干预。
鉴于该患儿的病情特点及年龄,可采取以下策略:
免责声明:本报告旨在提供医学影像及治疗建议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具体治疗方案请结合临床实际及专业意见综合决定。
骨膜下髂骨血肿和髋臼小梁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