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内脂肪瘤

临床病例 28.12.201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0岁,男性
作者: AI. Utrera ; J. Fernández Jar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0岁的男性,无既往病史,右腿轻度疼痛已持续四个月,并在过去三周有所加重。

影像学表现

普通X线片显示胫骨近端有一处溶骨性病灶,周围包绕着厚实的硬化缘。骨皮质保持完整。该病灶呈现透亮区,伴有小梁增粗和粗大的分隔,但未见钙化基质(图1)。 CT检查显示这是一个中心型骨病灶,导致轻度骨质膨胀但并未破坏骨皮质。病灶内部的CT图像主要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液体衰减,并有一圈硬化骨缘;未见钙化基质。包裹病灶的大片低CT衰减区是由脂肪成分所致(图2)。 MR成像显示,在T1加权像上病灶主要呈等信号,并被一薄层高信号边缘包绕。PD SPIR加权脂肪抑制序列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其边缘呈薄层低信号。在MR图像上未见相关的骨外软组织肿块或骨髓水肿(图3a和3b)。

病情讨论

与骨相关的脂肪瘤可根据其位于骨内(intraosseous)、骨皮质(cortical)或骨膜下(parosteal)来分类。骨内脂肪瘤很罕见 [2]。

该病变的常见部位包括股骨转子间区和转子下区及跟骨,但它们也可能起源于任何骨骼中的骨髓脂肪。它们常见于中年人群,男性略多见 [1]。

骨内脂肪瘤常为偶然发现,但如本例所示,也可引起疼痛或肿胀 [1]。

在大多数情况下,结合临床病史后,这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可表现出诊断性特征,从而无需活检。
要识别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了解其组织病理学非常重要 [1]。

Milgram 将骨内脂肪瘤分为三期 [3]。
第一期:由活跃脂肪细胞组成的实体性病变。
第二期:部分脂肪坏死和局灶性钙化,仍保留部分存活的脂肪细胞。
第三期:病变中有明显细胞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囊腔形成及反应性新骨形成。

X 线表现可见透亮区,呈良性骨质破坏,常有放射密度增高的营养不良性钙化。可能出现膨胀性骨改建。肿瘤可有增厚的硬化边缘 [1]。

CT 和 MR 成像可显示病变的脂肪成分,这是诊断骨内脂肪瘤的关键。
早期时,CT 可见骨小梁被吸收,呈现脂肪密度所致的透亮区。一些病变可出现斑片状钙化及脂肪坏死。第三期骨内脂肪瘤可见骨小梁被吸收,主要表现为中心性钙化,伴有反应性外周骨化以及由脂肪坏死造成的囊腔形成,如本例 [1]。

MR 成像常显示类似皮下脂肪的信号强度 [1]。随着病变退变,纤维增生和囊性变可发生,并可能成为主要表现,在 T1 和 T2 加权序列上显示不同的液体信号,如本例所示 [1]。

出现一个骨内溶骨性病变,具备轻度膨胀性骨改建,伴有硬化边缘和周围脂肪组织,符合第三期骨内脂肪瘤,表现为高级细胞坏死和囊性变。

恶性转化极为罕见,但文献中已有报道 [4]。

对于有症状的病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鉴别诊断列表

近端胫骨的骨内脂肪瘤
• 单纯骨囊肿
• 动脉瘤样骨囊肿
• 纤维骨不良
• 骨梗死
• 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肿瘤

最终诊断

近端胫骨骨内脂肪瘤

图像分析

右腿X线片(正位/侧位)

icon
右腿前后位/侧位 X 光片

矢状斜位CT。已应用软组织(1)和骨滤波(2)。

icon
矢状斜位 CT。应用软组织(1)和骨(2)滤波器。

右腿的磁共振图像

icon
右腿的磁共振图像
icon
右腿的磁共振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