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0岁的男性,无既往病史,右腿轻度疼痛已持续四个月,并在过去三周有所加重。
普通X线片显示胫骨近端有一处溶骨性病灶,周围包绕着厚实的硬化缘。骨皮质保持完整。该病灶呈现透亮区,伴有小梁增粗和粗大的分隔,但未见钙化基质(图1)。 CT检查显示这是一个中心型骨病灶,导致轻度骨质膨胀但并未破坏骨皮质。病灶内部的CT图像主要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液体衰减,并有一圈硬化骨缘;未见钙化基质。包裹病灶的大片低CT衰减区是由脂肪成分所致(图2)。 MR成像显示,在T1加权像上病灶主要呈等信号,并被一薄层高信号边缘包绕。PD SPIR加权脂肪抑制序列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其边缘呈薄层低信号。在MR图像上未见相关的骨外软组织肿块或骨髓水肿(图3a和3b)。
与骨相关的脂肪瘤可根据其位于骨内(intraosseous)、骨皮质(cortical)或骨膜下(parosteal)来分类。骨内脂肪瘤很罕见 [2]。
该病变的常见部位包括股骨转子间区和转子下区及跟骨,但它们也可能起源于任何骨骼中的骨髓脂肪。它们常见于中年人群,男性略多见 [1]。
骨内脂肪瘤常为偶然发现,但如本例所示,也可引起疼痛或肿胀 [1]。
在大多数情况下,结合临床病史后,这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可表现出诊断性特征,从而无需活检。
要识别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了解其组织病理学非常重要 [1]。
Milgram 将骨内脂肪瘤分为三期 [3]。
第一期:由活跃脂肪细胞组成的实体性病变。
第二期:部分脂肪坏死和局灶性钙化,仍保留部分存活的脂肪细胞。
第三期:病变中有明显细胞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囊腔形成及反应性新骨形成。
X 线表现可见透亮区,呈良性骨质破坏,常有放射密度增高的营养不良性钙化。可能出现膨胀性骨改建。肿瘤可有增厚的硬化边缘 [1]。
CT 和 MR 成像可显示病变的脂肪成分,这是诊断骨内脂肪瘤的关键。
早期时,CT 可见骨小梁被吸收,呈现脂肪密度所致的透亮区。一些病变可出现斑片状钙化及脂肪坏死。第三期骨内脂肪瘤可见骨小梁被吸收,主要表现为中心性钙化,伴有反应性外周骨化以及由脂肪坏死造成的囊腔形成,如本例 [1]。
MR 成像常显示类似皮下脂肪的信号强度 [1]。随着病变退变,纤维增生和囊性变可发生,并可能成为主要表现,在 T1 和 T2 加权序列上显示不同的液体信号,如本例所示 [1]。
出现一个骨内溶骨性病变,具备轻度膨胀性骨改建,伴有硬化边缘和周围脂肪组织,符合第三期骨内脂肪瘤,表现为高级细胞坏死和囊性变。
恶性转化极为罕见,但文献中已有报道 [4]。
对于有症状的病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近端胫骨骨内脂肪瘤
根据提供的右腿X线、CT及MRI影像,可见胫骨干段或近干骺端部位存在一处边界较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局部可见轻度膨胀性改变及硬化性边缘。CT显示病变内部以脂肪密度为主,同时可见部分钙化或囊变信号。MRI中,病变主要表现为与皮下脂肪相似的高信号(T1加权序列)及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加权序列)区域,局部可见囊性变及残余脂肪成分,提示脂肪坏死及纤维化或钙化形成。周围骨质有一定程度的骨皮质增厚和硬化,未见明显病理性骨折或明显软组织侵犯。
综合患者中年男性、病变部位及4个月逐渐进展的轻度疼痛表现,并结合影像学上清晰的脂肪信号、硬化边缘及囊变、钙化等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骨内脂肪瘤(第3期,伴有脂肪坏死与囊性变)。
若需进一步明确,可考虑病理活检。但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通常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
针对骨内脂肪瘤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程度而定:
在康复及运动处方方面,应根据患者术前或术后状态、疼痛程度及骨骼稳固性循序渐进:
整个康复过程需密切监测患者局部疼痛及骨稳定性,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必要时与骨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协作。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作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意见。实际诊治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科医师综合评估后制定。
近端胫骨骨内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