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性痛风

临床病例 09.01.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8岁,男性
作者: Rebekah Anders, Junior Medical Student, Augusta University;Jayant H. Keshavamurthy, MD-Assistant Professor, Radiology, Augusta University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8岁男性,既往有痛风史,从卡车上跌落后到急诊就诊。患者报告右脚踝和足部疼痛。体检发现右外踝、右第四跖趾关节以及远端腓骨处肿胀和压痛。

影像学表现

前后位右踝关节X线显示在外踝处有痛风石及相关的软组织水肿。软组织水肿由白细胞介素(如IL-1)以及由尿酸单钠盐晶体引起的炎症所致。炎性介质会吸引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进一步加重炎症和软组织水肿。
左肘侧位X线显示在鹰嘴部位痛风石及非特异性软组织隆起,提示鹰嘴滑囊炎。
右手后前位X线显示右侧第五掌指关节处痛风石及明显的软组织水肿。未见骨折。

病情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尿酸过度生成或代谢降解不足。当尿酸的生成速度超过黄嘌呤氧化酶清除的能力时,尿酸会在血液中达到饱和并导致单钠尿酸盐结晶的形成[1]。单钠尿酸盐结晶可逐渐沉积在关节软骨和韧带周围,从而引发急性、疼痛性的关节炎,或缓慢破坏软骨[2]。软骨破坏会导致侵蚀。软骨破坏和钙盐与结晶形式的尿酸共同作用,最终形成痛风石。因此,痛风石性痛风是一种慢性过程,代表疾病的晚期[3]。
患者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和发红。由于痛风石性痛风可能累及多个关节,因此可能呈多关节发病。痛风最常见的受累关节是足部的第一跖趾关节,也称为跖趾痛风。在少数情况下,尿酸盐痛风石可出现在内侧大腿、小腿和前臂皮肤的真皮层,这种表现被称为粟粒性痛风[4]。在痛风患者的放射学检查中,典型的侵蚀通常位于关节旁、关节边缘处,并可见经典的凸出状骨质异常[5]。由于炎症相关的白细胞介素和巨噬细胞,软组织水肿通常存在,而关节间隙依然保持。
痛风的治疗包括降低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如丙磺舒、氯沙坦、别嘌醇或非布司他等[6]。本例患者接受了别嘌醇(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以降低尿酸的生成速度。成功控制痛风发作主要取决于患者遵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坚持降尿酸治疗。
如果临床怀疑痛风石性痛风,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关节液分析,包括革兰染色、培养及偏振光显微镜检查以检测结晶。MRI的T1加权成像可显示痛风石沉积为中等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成像中则表现多样[7]。首选的影像学方法是超声或双能CT[8]。超声可显示软骨内的尿酸结晶沉积,即所谓的“星空征”或“双轮廓征”。然而,在超声检查中无法区分焦磷酸钙结晶和尿酸结晶。通过双能CT,可将尿酸结晶与周围结构以不同颜色显示,因此被认为比超声更具特异性。

鉴别诊断列表

痛风石性痛风
化脓性关节炎
炎性关节炎
骨折
淀粉样变性
筋膜室综合征
滑囊炎

最终诊断

痛风石性痛风

图像分析

右踝关节前后位视图

icon
右踝前后位视图

左肘外侧视图

icon
左肘外侧视图

单钠尿酸盐结晶

icon
单钠尿酸盐结晶

右手后前位

icon
右手后前位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