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型髂内动脉瘤引起的腿部无力和坐骨神经病变:一种非典型表现

临床病例 23.01.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83岁,男性
作者: Renan Ibrahem Adam1Kateryna Arlachova1Yuriy Arlachov2Dr Julia Fairbairn3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83岁男性,出现右腿无力持续进展已达2年。他接受了电传导神经检查,结果提示右坐骨神经在供应右侧半膜肌纤维之前的部位存在病变/损伤。
在门诊进行了骨盆MRI检查,检查结果如下。

影像学表现

骨盆MRI显示在右侧髂内动脉区域有一个大型骨盆肿块,最大径约15cm,并延伸至坐骨大孔。中心在所有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并有不同信号模式的分层。这些发现与右侧髂内动脉动脉瘤相一致。
已经安排紧急住院。为了进一步进行血管评估并指导后续管理,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证实存在大型右侧髂内动脉动脉瘤。未发现腹主动脉动脉瘤。经过血管多学科团队讨论后,患者接受了使用单个Amplatzer™ Vascular Plug II对供血血管进行栓塞的治疗。完成血管造影证实血管已完全闭塞。不幸的是,患者在术后第三天因胸部感染去世。

病情讨论

内髂动脉瘤的发生率非常罕见,约为0.04-0.4% [1, 2]。患者可能表现为盆腔器官功能障碍 (3)、腹痛、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症状、腹股沟痛、髋部或臀部疼痛 [4, 5],以及胃肠道症状 [1, 6]。内髂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很高(75%);因此需要及早进行处理 [2]。

腿部疼痛和神经系统症状通常与椎间盘和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相关。然而,椎管外的骶丛和坐骨神经受压可能由骨盆或深臀区内的其他病变引起。后者位于坐骨大孔与臀肌的上方,以及在坐骨水平股二头肌群和大腿后部共同起点的下方。其外侧界为阔筋膜张肌和粗线,内侧界为坐骨大孔和小坐骨孔。臀大肌位于后方,前方则是髋关节的外展肌和外旋肌,以及股骨颈的后方。

“深臀综合征”一词近期出现,作为所有椎管外坐骨神经痛原因的通用名称 [7]。这些原因可分为外伤性、炎症性、感染性、妇科性、肿瘤性或血管性,如持续性坐骨动脉或本例中的内髂动脉瘤。

医源性原因多与放射治疗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神经的牵拉或损伤有关。其他原因还包括由于急性或慢性炎症导致在深臀区形成纤维-血管束带,进而压迫坐骨神经 [7]。另一个较少被诊断的疾病是梨状肌综合征,这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也属于深臀综合征的一部分。

大多数患者通常会先进行脊柱MRI,以排查坐骨神经病变的脊柱原因。由于椎管外病变大多难以用CT评估,骨盆MRI被视为评估椎管外坐骨神经痛的金标准。深臀区的成像应包括骶丛起点及近端坐骨神经,从L3到坐骨结节以下。若发现血管异常,则应考虑进行CT血管造影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1]。

总之,对于腰椎MRI结果不明确的坐骨神经受压患者,应始终考虑进行骨盆MRI以寻找具体病因。

鉴别诊断列表

髂内动脉瘤
髂内动脉瘤
软组织盆腔肿块

最终诊断

髂内动脉瘤

图像分析

盆骨 CT 血管造影横断面图像

icon
骨盆CT血管造影轴向图像

骨盆T2加权磁共振成像

icon
骨盆T2加权MRI
icon
骨盆的T2加权磁共振成像

骨盆MRI T2W矢状位图像

icon
骨盆 MRI T2加权矢状位图像

骨盆 MRI T1加权和 STIR 冠状位图像

icon
骨盆MRI T1W和STIR冠状位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