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岁女性,既往有马凡综合征病史,因晶状体脱位导致失明,曾因升主动脉瘤接受David手术,目前因背部疼痛和泌尿系统症状就诊。
平片显示腰椎退行性改变,并在腰骶椎椎体后缘出现凹陷 [Figure 1].
作为主动脉手术随访所进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椎体后缘凹陷同时伴有右侧前骶孔扩大,以及一个充满液体的骶前包块 [Figure 2].
对整个脊柱进行的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一个大的前骶脑脊膜囊膨出,大小为11cm(T)×9cm(AP)×9cm(CC)。它通过S2-S3水平的右侧前骶孔向外延伸 [Figure 3]. 该病变向前推移子宫和膀胱 [Figure 4]. 此外,在其他腰骶节段也可见硬膜扩张导致的椎体后缘凹陷。
硬脊膜和蛛网膜从骶椎椎管前方疝入骨盆,会导致前骶脑(脊)膜膨出(ASM)[1]。
病因是多因素的 [1, 2]
• 先天性骶骨或胶原缺陷,例如马凡综合征
• 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孔扩大
• 创伤性损伤伴神经根撕脱
• 医源性损伤
先天性ASM通常发生在每1000名新生儿中约有1例 [3, 4],且女性居多(4:1)[5, 6]。最初通常无症状,后期可因增大而出现压迫症状,如背痛或坐骨神经痛、尿失禁和便秘 [1, 5]。
患有结缔组织病(如马凡综合征和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ASM及其相关异常(如脊柱裂和肛门闭锁)的发生率更高 [5, 6]。马凡综合征与异常的fibrillin-1产生有关,导致弹性纤维的碎裂和紊乱 [7]。由于脉动性脑脊液与重力产生的静水压力,变弱的硬脊膜囊更容易被牵拉并扩大。ASM常见于L3至S1节段 [8, 9]。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硬脊膜囊会进一步扩大,导致椎弓根和椎板变薄,神经孔变宽,从而出现椎体后缘凹陷 [6]。
初步检查可通过普通X线片示椎体后缘凹陷或骶骨的骨性畸形,如弯刀状骶骨(在一个或多个节段缺失骶骨一侧)[6]。CT可进一步显示骨性解剖,而MRI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ASM、神经根以及并发症(如脊髓栓系、肿瘤或脂肪瘤)。有时,若ASM与蛛网膜下腔的通道狭窄,CT/MRI未见明显沟通,则需通过脊髓造影来证实二者的连通性。
对于ASM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存在争议。有研究主张对于无症状病例可采用保守治疗,但也有文献认为早期手术治疗成功率更高且并发症更少 [5, 8]。手术的目的是阻断ASM与蛛网膜下腔的连通并松解神经根 [6]。
手术方式包括:
• 经后方入路:进行骶椎椎板切除以结扎ASM颈部 [8]。
• 经前方经腹入路:通常用于体积较大的ASM,伴有其他腹部异常时 [8]。
• 腹腔镜手术:适用于狭窄的ASM [10]。
• 腰-腹腔分流术:用于高压ASM且手术无效的患者 [2]。
前骶部脑膜膨出
1. 从腰椎侧位X线片可见轻度后缘椎体“凹陷”征象(后缘骨质变薄、后突的椎体轮廓),提示脊柱椎体后缘的改变。
2. CT成像于骶椎水平可见一大小较大的囊性病变,位于骨盆前方,与骶椎管可能存在连通;局部骨质呈扩张、变薄及形态改变。
3. MRI矢状位和轴位序列显示该囊性结构呈脑脊液样信号特征(T1低信号,T2高信号),且可见与硬膜囊相连接的狭窄通道,考虑为来源于蛛网膜下腔的突出。
4. 囊肿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晰,暂未见明显肿瘤或其他软组织肿块改变。患者主诉腰背痛和排尿相关症状,可与该囊性病变对周围神经或组织的压迫相关。
1. 前骶部脑脊膜膨出(前骶髓膜膨出,Anterior Sacral Meningocele):
- 患者具备Marfan综合征这一结缔组织病史,常见硬膜囊扩张、脊柱畸形或蛛网膜囊肿形成。
- MRI显示囊性病变信号与脑脊液相似,并与蛛网膜下腔相连。
- 结合症状(腰痛、泌尿症状)和影像(骶椎骨质改变等),高度怀疑此诊断。
2. Tarlov囊肿(神经根囊肿):
- 亦为硬脊膜或神经根外膜憩室,但多位于骶管后侧,与神经根相关。
- 体积一般较小,症状出现时多与神经根受压有关。
- 目前影像学所见更符合前骶部脑脊膜膨出的位置及形态,Tarlov囊肿可能性相对较低。
3. 其他盆腔囊性病变(如囊性肿瘤、卵巢囊肿或淋巴管瘤等):
- 基于形态及信号特点不典型,且与蛛网膜下腔存在连通迹象,这些诊断可能性不大。
综合患者Marfan综合征病史、影像学表现(骶椎骨质后缘改变、大型囊性结构与蛛网膜下腔相连),以及临床症状,最可能的诊断为:前骶部脑脊膜膨出(Anterior Sacral Meningocele)。
1. 治疗策略:
- 保守随访:若囊肿较小、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神经压迫,可定期随访观察病情进展。
- 手术干预:对于有明显症状(如持续腰背痛、泌尿功能障碍)或囊肿较大、存在神经定位体征者,建议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关闭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的通道并减压神经结构。可选择后路骶椎管手术或腹腔镜下修补等方案。
- 辅助手段:如压力过高或手术修补失败时,需考虑脑脊液分流术(如腰-腹腔分流)。
2. 康复/运动处方:
目标:在安全前提下维持或改善核心肌群力量,保护脊柱稳定性,并帮助患者保持日常生活功能。 Marfan综合征患者常伴随骨骼及结缔组织脆弱,需特别注意强度和节奏。
- 初始阶段(术前或保守随访阶段):
· 运动频率:每周3~4次;
· 运动强度:低至中等强度,避免任何过度负荷或高冲击运动;
· 运动时间:每次20~30分钟,包含热身和整理活动;
· 运动方式:坐位或仰卧位下的核心肌力练习(如桥式训练、仰卧抬腿但幅度小,避免过度牵拉)、温和的游泳或水中运动;
· 进阶:在疼痛和神经症状可控范围内,逐渐增加核心稳定性的练习,如平板支撑(时长可由10秒逐步增加至30秒或以上),但需医师或治疗师指导。
- 术后或病情较稳定时:
· 运动频率:每周3~5次;
· 运动强度:中等强度为主,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和医嘱逐渐增加;
· 运动时间:每次30~45分钟,并包含足够的热身和拉伸;
· 运动方式:核心稳定性训练与轻中度有氧运动结合,如平地散步、椭圆机训练或低速骑行等;
· 进阶:可在专业医师或康复治疗师评估后加入少量抗阻训练(弹力带或小重量哑铃),核心肌群强化仍是重点。
- 安全注意事项:
· 避免高冲击、剧烈扭转或过度伸展运动,防止对脊柱和软组织造成额外损伤。
· 如出现明显腰骶处疼痛加剧、神经根性痛或排尿功能改变,应及时就医。
· 依据患者合并心肺情况和骨骼状况适时调整强度。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病史及影像学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虑,请咨询专科医生并进行进一步检查。
前骶部脑膜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