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9岁的女性,因左侧进行性肩痛已持续2年就诊。她还提及右腕疼痛发作。血检显示白细胞增多并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急性期反应物和肝酶水平升高。
一年前进行的MRI检查显示冈上肌腱病变和肩峰下滑囊炎。
X光显示左肩软组织肿胀以及锁骨远端侵蚀。进行肩关节MRI检查,发现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扩张伴关节积液和滑膜增生,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并在注射钆剂后增强。描述了滑囊内多个在所有脉冲序列上均呈低信号的游离体。此外,患者存在肱骨头侵蚀和肩袖撕裂。
MRI还证实了锁骨远端的侵蚀及骨髓水肿,提示肩锁关节的炎症过程。还观察到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
患者接受了滑囊切除术及关节内游离体取出术。组织病理学分析与类风湿关节炎所见的滑膜改变相一致,并出现纤维性小体(“米粒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多系统炎性疾病,主要损害滑膜组织。它影响约0.5-1%的成年人群,主要发生在45-65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3:1)[1]。
AR 的诊断基于临床、放射学及血清学结果。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发布了新的分类标准,以便于早期诊断[2]。
临床症状具有慢性和波动性,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疼痛、晨起关节僵硬,以及其他关节外表现,如发热、疲劳和体重下降。关节炎的症状通常首先出现在较小的关节(手和腕关节),呈对称性近端分布。随着疾病进展,症状会累及其他关节[2, 3],例如肩关节,在长期病程的患者中约有91%会受累[4]。
RA 的特点是滑膜增生和赘生组织(pannus)形成,这是 RA 发病机制中的基本因素[5]。
X 线典型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以及由赘生组织导致的边缘性骨侵蚀[6]。远端锁骨骨溶解也可能出现[7, 8]。
由于早期发现主要是软组织改变,而其他成像技术对其具有更好的检测能力,故在外周病变评估中,通常不常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因此,它主要用于评估脊柱 RA 以及围手术期的评估[9]。
MRI 在评估炎性疾病方面比 X 线片更具敏感性,并可在常规 X 线检查之前数年就检测到骨侵蚀[10]。滑膜炎是 AR 患者最早期的表现。MRI 可以直接显示赘生组织(pannus),在 T1 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 T2 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并在注射钆对比剂后增强[11, 12]。该技术还可检测 RA 早期阶段出现的骨髓水肿和关节积液[13]。在 RA 中也可出现自发性肌腱断裂[8, 12]。
由于非特异性慢性滑膜炎,关节腔内可出现多发性小游离体,即 Rice bodies [9, 12, 13]。它们在 T1、T2 和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等或低信号。手术取出可缓解症状。
RA 患者的预期寿命通常缩短 3 至 12 年,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2]。唯一能够影响疾病进程的治疗药物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非甾体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也被使用[9]。
类风湿性关节炎
根据患者提供的肩关节X线及MRI影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基于上述影像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结果,可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关节疼痛史(左肩与右腕)、血液检查(炎性指标升高、肝酶异常)、以及MRI所示典型的肩峰下滑囊多发米粒体样病灶和滑膜增厚强化,最可能的诊断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累及肩关节并出现米粒体(rice bodies)形成
若仍需更明确的病理学依据,可考虑进行滑膜活检或进一步免疫学指标检测(如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等),以进一步佐证。
在炎症相对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以維持或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可参考以下“五大原则”(FITT-VP)进行个体化定制:
示例训练:
若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或严重心肺功能问题,应在医师和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严格控制动作强度和幅度,以确保安全。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病史和影像资料作出参考性分析,无法替代医生的面诊与检查。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务必及时就医,遵从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
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