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持续性双侧髋关节疼痛,疼痛并未放射至膝部或大腿后侧。髋关节的屈曲和内旋时会出现疼痛。既往无手术史或近期创伤史。由于髋关节内的皮质类固醇注射未能改善病情,因此进行了MRI检查。
在MR成像中,没有发现骨关节炎、髋臼撞击综合征或股骨头坏死作为髋关节疼痛可能病因的迹象。Figure 1和2显示双侧臀方肌内明显水肿,以及右侧臀方肌肌腱处少量积液。可见双侧坐骨股骨间隙和臀方肌间隙变窄。
坐骨股骨间隙测量方式为坐骨结节外侧皮质与股骨小转子内侧皮质之间的最短距离。臀方肌间隙则从腘绳肌肌腱的上外侧表面至髂腰肌腱或股骨小转子的后内侧表面进行测量 [1]。
在右侧,可见肌腱内信号改变及腘绳肌肌腱增厚,与肌腱附着部病变相符。Figure 3显示了冠状面上坐骨股骨间隙的变窄。
髂坐股撞击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疾病。它最早由 Johnson 于 1977 年在有既往髋关节手术史的患者中提出,这些患者在切除小转子后疼痛得到缓解 [2]。近期也有报告指出,此症可出现在无髋部外伤或手术史的患者中 [1, 3]。其发病机制在于股方肌受到来自外侧小转子,以及来自内侧坐骨结节和腘绳肌的压迫 [1]。
它通常影响中年女性。女性高发可能与骨盆解剖结构的差异有关。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近端骨折以及转子间骨折矫正术皆可能导致髂坐股间隙变窄。然而,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既没有上述病史又表现为双侧髋部受累,这也提示可能存在先天性病因 [1]。
患者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髋部、腹股沟或臀部疼痛。有时会提到弹响感、捻发音或关节卡锁。坐骨神经受刺激并伴随向下肢放射痛的情况较少见 [1, 4]。由于尚无特异性诊断检查,影像学应作为确诊手段。
X 线片通常对诊断意义不大。重要的 MRI 发现包括髂坐股间隙变窄以及股方肌的异常信号 [1]。撞击会导致股方肌水肿,进而在晚期出现脂肪变性和萎缩。横断面影像平面对测量髂坐股间隙和股方肌间隙更有利。与对照组相比,髂坐股撞击患者的这两个间隙均明显变小 [1]。正常女性的髂坐股间隙约为 19 mm,男性约为 23 mm [5]。在一项最新的 Meta 分析中,髂坐股间隙 ≤ 15 mm 以及股方肌间隙 ≤ 10 mm 的界值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较佳 [6]。影像学所见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临床表现一致。即使 MRI 上出现明显的撞击征象,一些患者仍可无症状 [7]。此外,检查时患者体位的变化也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1]。
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抗炎药物、股方肌类固醇注射,或在顽固病例中进行手术。
总之,对于非特异性髋部疼痛、股方肌在 MRI 上信号异常以及存在狭窄的髂坐股间隙的患者,应考虑髂坐股撞击诊断。然而,由于无症状个体也可出现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因此仍需充分的临床相关性评估。
坐骨股撞击
根据提供的MRI影像可见:
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双侧髋关节疼痛,髋关节屈曲及内旋时疼痛,无明显放射痛)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如下:
综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特点以及MRI所示较为典型的坐股间隙变窄及股方肌信号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坐股间隙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IFI)。
若临床仍有疑问,可结合进一步体格检查或重复影像学检查(如在不同体位下的MRI)以确认该间隙的变化以及肌肉受损程度。
免责声明:
以上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学及临床信息进行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专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与治疗。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坐骨股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