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七岁的女孩在摔伤右腕后就诊于骨科。
最初的X线片未见骨折。六周后再次进行普通X线检查,显示桡骨远端干骺处出现边界清晰的透亮区(图1a)。这一透亮区是一个新发现。病灶位于桡骨远端后侧表面,在侧位X线片上(图1b)显示最为清晰。可见早期骨膜反应,覆盖在皮质缺损处。
随后在桡骨近端针对皮质缺损进行了低剂量CT扫描,以进一步评估这一囊样病变。病灶边界清晰,含有脂肪成分,密度约为 -130 HU(亨斯菲尔德单位)。该密度与髓腔中的密度(-141 HU)(图2a)相似。骨膜反应在矢状面上显示最为明显(图2b)。
一些文献报道,在儿童中曾出现与创伤相关的囊状皮质缺损病例 [1-3]。与儿童骨折的高发相比,这类囊性缺损相对罕见。它们最常见于桡骨远端,且几乎所有病例都是在发生青枝骨折后出现囊性病变。
这种病变的发病机制被认为与皮质破损以及完整但已被剥离的骨膜有关。儿童的骨膜仍然坚韧,但却容易被剥离。因此,这种病变最常见(或几乎仅见于)儿童。关于囊性病变中脂肪起源的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由Malghem等人提出 [2]。在骨折时受损的骨髓脂肪细胞释放的细胞内脂质,会通过皮质缺损迁移至新形成的创伤性骨膜下血肿中并被困在那里。CT成像支持这一理论,因为囊性病变与骨髓内脂肪的密度相似。这些类似囊性的病变并不会增大。通常需间隔四周左右才会在影像上隐约出现,直到周围的创伤后组织发生钙化 [2]。
这些无症状病变出现在骨折线相邻的、但骨质尚未受损的部位之内,同时也位于骨膜反应区之内 [3]。虽然我们这位患者的X线片上未见明显骨折,但推测应存在轻微的穿透性骨皮质缺损。
这些病变内的脂肪成分是一个特异性发现,也排除了其他可能逐渐演变的病变。由于其良性特征,不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对病因有疑虑,可进行MRI检查。含有丰富脂肪的这种病变无害,不会影响骨折愈合,因此不需要治疗。
良性囊样创伤后皮质病变,伴有髓内脂肪包含
根据提供的X线及CT影像可见: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以及患儿的病史(跌倒伤及手腕),可考虑的诊断包括:
结合患儿轻微外伤史、年龄特点及影像上皮质下囊样病灶内出现的脂肪密度信号,最符合的诊断是:
“外伤后皮质下脂肪囊肿(创伤性脂肪囊样病变)”
这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已在文献中报道的良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可能与轻微桡骨皮质损伤后脂肪外溢及囊化有关。
此类囊肿通常为良性,无需特殊治疗,亦不影响骨折愈合或患肢功能。
若患儿无明显疼痛、功能障碍或反复创伤风险,通常可采用观察和随访的保守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参考: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及专业医生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建议及时至医院进一步就诊。
良性囊样创伤后皮质病变,伴有髓内脂肪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