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白人男性,左腿上部远端前外侧持续疼痛和麻木已超过5个月。起病为自发性,但在行走和跑步时会加重。疼痛持续存在,但在走较长距离时会更严重。已无法进行跑步。
腰椎 MRI 未显示任何神经受累,特别是左侧的 L2、L3 或 L4 神经根。左侧无腰椎椎管狭窄或椎间孔狭窄的迹象。
对两侧髂前上棘区域进行超声对比检查后发现,左侧缝匠肌腱存在明显肿胀并呈低回声。腱内可见小型钙化。无充血表现。邻近的左侧股外侧皮神经明显肿胀(左侧横截面积 6 mm2,右侧 3 mm2)并且呈低回声(图 1a 和 1b)。
骨盆 CT 扫描证实在左侧髂前上棘处缝匠肌腱附着点存在钙化(图 2a 和 2b)。
股外侧皮神经痛是由于在腹股沟韧带水平对股外侧皮神经(LFCN)进行压迫所导致。LFCN(纯感觉神经)由L2与L3脊神经根构成,自腰大肌外侧向下行走,随后跨过髂肌。在腹股沟韧带处,它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缝匠肌的前方、穿过或后方经过,最常见于前上髂棘(ASIS)内侧10毫米处[1]。 当走行至腹股沟韧带远端后,LFCN会分支成前支和后支。然而,LFCN的解剖存在多样性。它也可能走行于ASIS的上方或外侧,甚至可以穿过ASIS、腹股沟韧带或缝匠肌。但在86%的病例中,它的走行位于ASIS内侧[2]。损伤通常是由外部压迫或创伤引起,也可能由内部结构变化所致。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例由缝匠肌肌腱钙化导致LFCN受压的已报道病例。症状包括麻木、刺痛/神经性感觉,以及在大腿前部和/或外侧对触碰或摩擦时出现痛觉异常。
诊断可通过神经传导研究进行。然而,特别是在肥胖患者中,这项检查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可使用神经超声来确诊并寻找压迫的根本原因,应注意解剖变异、神经的肿胀和结构性改变,以及邻近结构(如缝匠肌肌腱)的改变,这些因素可能压迫LFCN。若有需要,超声还可提供实时超声引导下治疗[3]。此外,高分辨率3特斯拉MRI可在良好敏感度与特异度的基础上检测LFCN的信号改变,并可排除泌尿生殖系统或妇科因素[4]。
在本病例中,在超声引导下向神经及钙化处注射可的松(depo-medrol 40mg®)后,疼痛迅速得到缓解。治疗四周后,超声显示接近前上髂棘处的股外侧皮神经厚度几乎恢复对称。患者能够无痛行走并重新开始跑步。左上肢远端前外侧仍存在持续性麻木。股外侧皮神经痛的预后通常良好:85%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得到康复[5]。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可考虑进行射频治疗或手术减压。
由钙化性肌腱病导致的股外侧皮神经(LFCN)受压是一种罕见诊断。超声可用于发现该神经出现神经传导阻滞的相关特征。
钙化性缝匠肌肌腱病表现为感觉异常性股外侧皮神经痛
根据提供的超声及 CT 影像资料,主要可见以下特点:
结合患者 55 岁、男性、持续性的大腿前外侧疼痛与感觉异常,以下是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持续性大腿外侧麻木、针刺感,行走及跑步时疼痛加重)及影像学发现(缝匠肌起止点钙化灶伴随紧邻的股外侧皮神经受压),最可能的诊断为:
由于缝匠肌肌腱钙化导致的股外侧皮神经压迫(Meralgia Paresthetica)。
此病变与患者症状高度符合,且超声及 CT 影像均提示局部有钙化灶对神经走行部位可能构成的压迫,为最具解释力的病因。如需进一步精确评估神经病变范围或确诊,可利用高分辨率 MRI 或行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在症状缓解后,可有计划地进行下肢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及跑步能力并避免复发:
整个康复过程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症状缓解程度和身体条件逐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如患者存在明显骨质疏松、心肺功能较差或其他合并症,需在专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制定并调整训练方案。
本报告仅基于所提供的病史与影像进行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诊并与相关专科医生沟通。
钙化性缝匠肌肌腱病表现为感觉异常性股外侧皮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