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损伤再次发作——腘绳肌骨骺撕脱

临床病例 09.10.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5岁,男性
作者: Almeida Costa, Nuno1; Costas Alvarez, Maria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作者报告了一名55岁男性患者,主诉右髋部肿块并伴有放射至下肢的疼痛。无创伤史。该患者此前因肾细胞癌进行影像学随访,未发现复发迹象。已知存在陈旧性坐骨部异位骨化。

影像学表现

这些影像学发现沿着本展览的五幅图进行描述,并在讨论部分被重点介绍。

病情讨论

A.
腘绳肌起点的损伤可能导致坐骨撕脱性骨折、坐骨附骺撕脱,或者单纯的腘绳肌肌腱撕脱,这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坐骨附骺是一个次级骨化中心,于青春期出现,直到二十岁出头才会融合。在此期间,突然的强力腘绳肌收缩可能导致附骺本身的撕脱,这是因为在此时软骨性附骺与骨之间的连接比肌腱与附骺之间的连接更薄弱[1]。在少数情况下,骨骼已成熟的患者可能撕脱一小块坐骨。

B.
临床表现表明应更好地评估已知的骨化灶以及其他相关或非相关病变。

C.
现有的既往随访CT图像(图1)显示在右侧坐骨结节附近存在一个骨化灶,可见骨髓腔及骨皮质。存在退变性改变,提示病变具有慢性特征。进一步获取了MR成像(图2、3、4、5),显示了仅表现为长条状的已知骨化灶,其与腘绳肌肌腱相连,信号强度与正常骨相同。
考虑到其部位以及缺乏既往外伤史,这些影像学发现提示为陈旧性坐骨结节附骺撕脱,而不太可能是软组织肿瘤样病变(如骨化性肌炎或软组织肿瘤(肉瘤))。
此外,该附骺撕脱导致右侧坐股间隙明显变窄(7mm),模拟了坐股撞击综合征[2]。结果引起股方肌损伤和萎缩[3],如图4所示。

D
附骺撕脱性损伤在普通人群中较为罕见,初始常被误诊为单纯的“腘绳肌拉伤”,从而导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发生。延误诊断可导致髋部肌肉以及髋关节周围其他结构的慢性萎缩[4]。
我们为患者处方了非甾体抗炎药和加巴喷丁用于放射性疼痛,并制定了髋部肌肉牵伸的运动方案。
对于坐骨附骺移位性损伤以及纯粹的肌腱撕脱,在急性期接受手术治疗可能是最佳选择[5]。

E
腘绳肌起点的损伤取决于患者骨骼的成熟度。在少数情况下,坐骨附骺的撕脱可能会使坐股间隙变窄,并导致股方肌受损。由于水肿的股方肌与坐骨神经位置接近,这种情况会导致潜在的慢性髋关节疼痛和放射性疼痛。

鉴别诊断列表

坐骨骨骺撕脱伤(腘绳肌撕脱)
坐骨骨骺撕脱伤;
陈旧性坐骨结节骨折并退变改变;
坐骨骨软骨瘤骨折;
骨化性肌炎;
肉瘤(骨外软骨肉瘤);

最终诊断

坐骨骨骺撕脱(腘绳肌撕脱)

图像分析

坐骨结节附近的偏心性骨化

icon
坐骨结节邻近的偏心性骨化

腘绳肌腱止点骨化

icon
腘绳肌腱附着处的骨化

退行性改变 - 骨突撕脱性病变

icon
退行性改变 - 骨突撕脱性病变

右侧坐骨-股骨间隙变窄

icon
右侧坐骨股骨间隙变窄

股方肌萎缩和脂肪浸润

icon
股方肌萎缩和脂肪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