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报告了一名55岁男性患者,主诉右髋部肿块并伴有放射至下肢的疼痛。无创伤史。该患者此前因肾细胞癌进行影像学随访,未发现复发迹象。已知存在陈旧性坐骨部异位骨化。
这些影像学发现沿着本展览的五幅图进行描述,并在讨论部分被重点介绍。
A.
腘绳肌起点的损伤可能导致坐骨撕脱性骨折、坐骨附骺撕脱,或者单纯的腘绳肌肌腱撕脱,这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坐骨附骺是一个次级骨化中心,于青春期出现,直到二十岁出头才会融合。在此期间,突然的强力腘绳肌收缩可能导致附骺本身的撕脱,这是因为在此时软骨性附骺与骨之间的连接比肌腱与附骺之间的连接更薄弱[1]。在少数情况下,骨骼已成熟的患者可能撕脱一小块坐骨。
B.
临床表现表明应更好地评估已知的骨化灶以及其他相关或非相关病变。
C.
现有的既往随访CT图像(图1)显示在右侧坐骨结节附近存在一个骨化灶,可见骨髓腔及骨皮质。存在退变性改变,提示病变具有慢性特征。进一步获取了MR成像(图2、3、4、5),显示了仅表现为长条状的已知骨化灶,其与腘绳肌肌腱相连,信号强度与正常骨相同。
考虑到其部位以及缺乏既往外伤史,这些影像学发现提示为陈旧性坐骨结节附骺撕脱,而不太可能是软组织肿瘤样病变(如骨化性肌炎或软组织肿瘤(肉瘤))。
此外,该附骺撕脱导致右侧坐股间隙明显变窄(7mm),模拟了坐股撞击综合征[2]。结果引起股方肌损伤和萎缩[3],如图4所示。
D
附骺撕脱性损伤在普通人群中较为罕见,初始常被误诊为单纯的“腘绳肌拉伤”,从而导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发生。延误诊断可导致髋部肌肉以及髋关节周围其他结构的慢性萎缩[4]。
我们为患者处方了非甾体抗炎药和加巴喷丁用于放射性疼痛,并制定了髋部肌肉牵伸的运动方案。
对于坐骨附骺移位性损伤以及纯粹的肌腱撕脱,在急性期接受手术治疗可能是最佳选择[5]。
E
腘绳肌起点的损伤取决于患者骨骼的成熟度。在少数情况下,坐骨附骺的撕脱可能会使坐股间隙变窄,并导致股方肌受损。由于水肿的股方肌与坐骨神经位置接近,这种情况会导致潜在的慢性髋关节疼痛和放射性疼痛。
坐骨骨骺撕脱(腘绳肌撕脱)
1. 从提供的骨盆CT横断面(图1)可见右侧坐骨结节附近存在成熟的异位骨化影,表现为具有皮质与髓质结构的骨质影,提示其并非新发骨化,而是一个陈旧性的骨性改变。
2. MRI(图2、3、4、5)显示该骨化影呈长梭形,信号与正常骨质相仿,且与腘绳肌肌腱附着部位相连。没有明显软组织肿块或其他新生病灶征象。
3. 右侧坐股间隙(ischiofemoral space)明显变窄,最窄处约7mm,提示存在潜在坐股间隙撞击(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风险。
4. 四方肌(quadratus femoris)区在右侧出现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及信号异常,可能与长期慢性撞击或肌腱-骨附着部损伤后改变有关。
基于现有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病史,需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1. 陈旧性坐骨结节附骨骺撕脱(apophyseal avulsion):青春期附骨骺在与骨干融合前,暴力牵拉易导致撕脱,若当时未被察觉或处理,长期可形成异位骨质并引起慢性疼痛与结构改变。
2.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虽然也可产生软组织内异位骨化,但往往在外伤后形成,并在不同阶段具备特异的钙化模式;本例患者病灶成熟、界限清晰且与肌肉附着明显相关,故相对可能性较低。
3. 软组织肿瘤或肉瘤:若呈现异常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或破坏性骨质改变需高度怀疑。然而本病灶具有清晰骨性结构、边缘光滑,没有明显浸润及骨破坏征象,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低。
结合患者55岁、无明显外伤史、病灶周围肌腱附着及影像学表现稳定、并伴随坐股间隙狭窄和四方肌萎缩等慢性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老(陈旧)性坐骨结节附骨骺撕脱并继发性坐股间隙撞击综合征”。
目前未见明显恶性征象,亦不符合急性撕脱性骨折或急性肌肉损伤表现。
1. 保守治疗:
- 药物: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针对坐骨神经放射痛,可辅助以神经调节药物(如加巴喷丁)。
- 物理治疗与康复锻炼:重点在于缓解坐股间隙狭窄带来的不适,配合温热理疗、超声波理疗或冲击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 运动处方:
• 建议从低强度、短时间的髋关节和下肢功能锻炼开始,如坐姿腿部伸展、仰卧抬腿等,锻炼频率可为每周3-4次,每次15-20分钟。
• 随病情改善,可逐渐增加动作难度和强度,如加强髋关节的伸展和外旋训练,增加核心和下肢力量训练的次数与组数。
• 注意“FITT-VP”原则:逐步增加运动频率(Frequency)与强度(Intensity),控制单次训练时间(Time)和类型(Type),并监测训练进展(Volume/Progression)。
• 保持对症状和局部软组织反应的关注,若出现明显的疼痛或不适,应降低强度或暂停相关运动。
2. 手术治疗:
- 若存在明显的骨块显著位移、软组织或肌腱撕裂,以及严重的坐股间隙撞击症状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行手术复位、修补或去除过大骨块以改善结构关系。
- 术后同样需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关注伤口愈合及局部肌肉的功能重建。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现有资料及医学经验做出,仅供临床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医院或专科医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检查结果或病理学依据,以做出最终的诊疗决策。
坐骨骨骺撕脱(腘绳肌撕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