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中肱骨内上髁内侧区域的淋巴结肿大。

临床病例 27.10.201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8岁,女性
作者: Navarro-Baño, Antonio; Abellán-Rivero, María Dolores; Serrano-García, Cristina; Fernández-Hernández, Carmen María; Doménech-Abellán, Ernesto; Sánchez-Jiménez, Andrés Francisco; Sánchez-Serrano, Irene; Guillén-Navarro, Jose Marí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八岁女孩家里有很多猫,她通常会和它们一起玩耍,因此她的手臂和前臂上出现了许多抓痕。她出现发热并感到左肘内侧疼痛。这个肿块是在三周前出现的。

影像学表现

5厘米高于左肱骨内上髁处可见一条细长的结构,呈梭形,边界清晰,对应一个淋巴结肿大。其主要表现为下极有分叶状皮质增厚(图1)。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门区均匀充血(图2)。

T1加权(图3)、T2加权(图4)、T1加权钆增强并脂肪抑制(图5)以及PDWI(图6)显示对应的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箭头),均匀强化,并在周围皮下组织出现炎性改变。超声可见明显低回声影像提示可能存在坏死灶,但在此并未显示,推测是由于病变尚未完全发展。
未见其依附于肌肉、血管或神经结构的证据。未见相关液体聚集。

病情讨论

猫抓病(CSD,也称为猫抓热或亚急性区域性淋巴结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因猫抓或咬伤导致远端上肢出现良性区域性淋巴结炎 [3]。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被认为是主要的病原体。
可触及肿块的出现可能在临床上引起对软组织肿瘤(如肉瘤、淋巴瘤或转移性疾病)的担忧,因此常会考虑进行影像学评估。

猫抓病的标志性表现是在接种部位近端出现疼痛性的淋巴结肿大。
当一个淋巴结肿大却仍保持椭圆形、正常的回声门结构以及门区高血管化模式时,提示炎症导致的增生。CSD 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其中猫抓通常会导致肘上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肿大 [5, 2, 3]。可能出现分叶状皮质增厚,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但这并非 CSD 特有的发现。因此,当出现此征象时,也应考虑其他诊断 [5]。
这些淋巴结可能数量多且彼此相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倾向于出现中心坏死和液化。由蜂窝织炎引起的淋巴结周围脂肪回声增强也是一个典型发现,但并非总是可见 [1]。
有时,一个淋巴结会出现肿大,伴有周围软组织的广泛条索样改变。这些发现并不特异,但是提示存在炎症过程,例如任何细菌、真菌、肉芽肿或寄生虫感染。
在合适的临床背景下,如果 MR 成像显示淋巴结肿大伴有条索样改变以及仅有轻度周围软组织水肿,则可诊断为猫抓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现不需要使用钆-DTPA 增强即可充分显示;然而,增强有助于显示坏死区域 [3]。

在典型 CSD 病例中通常不建议进行淋巴结活检,因为会带来相关的发病率。在怀疑 CSD 的患者中,传统上一直不鼓励进行淋巴结穿刺,原因是担心形成瘘道。超声检查可用于判断淋巴结是否波动并适合进行针吸 [4]。
本例中,巴通体血清学检测呈阳性。

CSD 的其他表现包括:脑病、视神经网炎、骨髓炎、Parinaud 综合征(伴有腺病的肉芽肿性结膜炎)等。
治疗:对于大多数轻度或中度 CSD 患者,仅推荐保守的对症处理,因为该病具有自限性。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如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所帮助。

鉴别诊断列表

继发于B.henselae感染(猫抓病)的亚急性肘窝淋巴结病
血管肉瘤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淋巴结炎
淋巴瘤
白血病
单核细胞增多症
结核
结节病
布鲁氏菌病

最终诊断

亚急性肘上淋巴结病变,继发于巴尔通体(B.henselae)感染(猫抓病)。

图像分析

抱歉,当前对话中没有可用于翻译的医学骨科相关英文内容。

icon
(未提供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彩色多普勒

icon
彩色多普勒

轴向T1加权成像

icon
轴向T1加权成像

轴向T2加权成像(SPAIR)

icon
轴位T2WI(SPAIR脂肪抑制)

轴位 T1 加权钆增强、脂肪抑制

icon
轴向 T1 加权钆增强、脂肪抑制

冠状位PD TSE SPAIR

icon
冠状位质子密度快速自旋回波S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