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八岁女孩家里有很多猫,她通常会和它们一起玩耍,因此她的手臂和前臂上出现了许多抓痕。她出现发热并感到左肘内侧疼痛。这个肿块是在三周前出现的。
5厘米高于左肱骨内上髁处可见一条细长的结构,呈梭形,边界清晰,对应一个淋巴结肿大。其主要表现为下极有分叶状皮质增厚(图1)。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门区均匀充血(图2)。
T1加权(图3)、T2加权(图4)、T1加权钆增强并脂肪抑制(图5)以及PDWI(图6)显示对应的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箭头),均匀强化,并在周围皮下组织出现炎性改变。超声可见明显低回声影像提示可能存在坏死灶,但在此并未显示,推测是由于病变尚未完全发展。
未见其依附于肌肉、血管或神经结构的证据。未见相关液体聚集。
猫抓病(CSD,也称为猫抓热或亚急性区域性淋巴结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因猫抓或咬伤导致远端上肢出现良性区域性淋巴结炎 [3]。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被认为是主要的病原体。
可触及肿块的出现可能在临床上引起对软组织肿瘤(如肉瘤、淋巴瘤或转移性疾病)的担忧,因此常会考虑进行影像学评估。
猫抓病的标志性表现是在接种部位近端出现疼痛性的淋巴结肿大。
当一个淋巴结肿大却仍保持椭圆形、正常的回声门结构以及门区高血管化模式时,提示炎症导致的增生。CSD 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其中猫抓通常会导致肘上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肿大 [5, 2, 3]。可能出现分叶状皮质增厚,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但这并非 CSD 特有的发现。因此,当出现此征象时,也应考虑其他诊断 [5]。
这些淋巴结可能数量多且彼此相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倾向于出现中心坏死和液化。由蜂窝织炎引起的淋巴结周围脂肪回声增强也是一个典型发现,但并非总是可见 [1]。
有时,一个淋巴结会出现肿大,伴有周围软组织的广泛条索样改变。这些发现并不特异,但是提示存在炎症过程,例如任何细菌、真菌、肉芽肿或寄生虫感染。
在合适的临床背景下,如果 MR 成像显示淋巴结肿大伴有条索样改变以及仅有轻度周围软组织水肿,则可诊断为猫抓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现不需要使用钆-DTPA 增强即可充分显示;然而,增强有助于显示坏死区域 [3]。
在典型 CSD 病例中通常不建议进行淋巴结活检,因为会带来相关的发病率。在怀疑 CSD 的患者中,传统上一直不鼓励进行淋巴结穿刺,原因是担心形成瘘道。超声检查可用于判断淋巴结是否波动并适合进行针吸 [4]。
本例中,巴通体血清学检测呈阳性。
CSD 的其他表现包括:脑病、视神经网炎、骨髓炎、Parinaud 综合征(伴有腺病的肉芽肿性结膜炎)等。
治疗:对于大多数轻度或中度 CSD 患者,仅推荐保守的对症处理,因为该病具有自限性。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如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所帮助。
亚急性肘上淋巴结病变,继发于巴尔通体(B.henselae)感染(猫抓病)。
1. 超声影像:可见肘内侧(近于肱骨内上髁、肘窝内侧区)处一个或多个肿大淋巴结,形态偏椭圆,保持一定的包膜结构,部分区域回声减低,提示可能存在液化或坏死。多普勒血流信号显示淋巴结门部及皮质区均可见血流,暗示炎性病变。
2. 磁共振成像(MRI):T1加权像上病灶信号多呈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上高信号,边界清晰,部分中心可见液化或坏死样低信号区。增强扫描后病变外周环形强化明显,周围软组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或炎性改变。
3. 临近结构:病灶主要位于淋巴结区域,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征象,邻近神经血管走行正常,无明显骨折或骨质异常。周围软组织可见炎性渗出或水肿。
结合患者有家中养猫且近期出现猫抓伤史,出现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最常见的考虑包括:
综合:
1. 治疗策略: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注意事项: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注重安全性,避免超负荷及重复性损伤。若长期不愈或出现其他系统症状(如头痛、眼部不适等),应警惕并做进一步检查。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作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并遵循专科医生的指导。
亚急性肘上淋巴结病变,继发于巴尔通体(B.henselae)感染(猫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