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女士在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三年出现髋关节脱位,并在手术室进行了复位。她之前还经历过两次脱位。一个月后,她持续感到左髋不适并存在不稳定。为了准备翻修手术,对她进行了X线和CT检查。
我们的患者最初的X线片显示左髋关节脱位(图1)。在进行闭合复位一个月后,进行了随访X线检查(图2)。注意到左侧假体的股骨组件在髋臼杯内过度偏向上外侧,未发现其他异常。患者持续感到左髋不适,并且考虑到反复脱位,骨科医生为了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安排了CT检查(图3、图4、图5)。在左大腿后方软组织内意外发现一个环形低密度病灶,尽管患者在此确切部位并无任何症状。这是一个来自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衬垫部件,一个月前在脱位复位过程中已经发生了移位。回顾随访X线(图2)时也可见到该衬垫。
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年度发生率可高达 10%,对患者和外科医生而言都是一个重大关注 [1, 2]。它也是翻修手术最常见的适应证 [3]。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衬垫与髋臼组件配合,使股骨头组件能够在髋臼中更加顺畅、自然地滑动。它通常由塑料或陶瓷制成。与衬垫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磨损导致的松动以及陶瓷破裂 [4]。衬垫组件的分离现象较为罕见 [5]。然而,衬垫在髋关节脱位后进入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尚未有描述。
在本例中,最初的脱位 X 线片并未显示衬垫位于软组织内,这提示衬垫可能是在复位过程中移位的。随访 X 线片并未注意到大腿软组织内有衬垫的存在,而是在进行翻修手术的检查过程中,意外地在 CT 上发现了它。考虑到患者的病史,尽管极其罕见,但影像表现很容易提示这一诊断。从临床上并不清楚衬垫位置异常是否会引起与持续的髋部不适和不稳定性不同的症状。
此类衬垫移位需要手术处理。该患者接受了左侧全髋关节翻修术,并从股后部的一个包封囊内取出了衬垫。
要点提示:在脱位后的复位过程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衬垫组件可能移位至髋周围软组织内。它在 X 线和 CT 上都能清晰可见,需要手术取出并进行翻修髋关节手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衬垫在脱位复位后出现软组织移位
从提供的左髋关节X线片可见人工髋关节假体的股骨柄及髋臼外壳位置大体稳定,但原本应位于髋臼假体内部的衬垫(Liner)并未出现在正常位置。相反,在左大腿软组织区(后方软组织)可见一个致密影,与衬垫相符。CT扫描进一步证实了在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可见类圆形、致密假体成分,与人工髋关节衬垫相一致。
整体上,髋臼假体本身并无明显的松动迹象,但衬垫与髋臼假体明显分离,且衬垫在左大腿软组织中形成包块状影,提示其已从原位脱位或“游离”出去。结合患者既往两次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病史,可推测衬垫的移位很可能与先前的手术复位过程或反复脱位有关。
基于影像学所见及患者病史,潜在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78岁高龄、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反复脱位)的临床病史,以及影像学明确显示髋臼衬垫异位于左大腿软组织,可作出:
最可能的最终诊断:左侧人工髋关节衬垫脱位并迁移至大腿软组织。
由于该情况极为罕见,且患者已存在反复脱位史,说明人工关节稳定性存在较大问题,需行外科干预进行衬垫取出和关节翻修术。
鉴于本例患者为高龄,且存在多次髋关节脱位和翻修手术史,康复过程应充分尊重个体化原则,循序渐进地恢复活动。
整个康复过程中的运动处方应遵循FITT-VP 原则:
• 频率 (Frequency):每周3~5次。
• 强度 (Intensity):初期以轻中等强度(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0~70%)为宜,逐渐递增。
• 时间 (Time):每次运动时长从10~15分钟起步,逐渐延长至30分钟或以上。
• 方式 (Type):从被动与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逐渐过渡到有氧和抗阻训练;优先选择低冲击运动。
• 进阶 (Progression):根据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适时提高训练难度与时间。
• 体量 (Volume) 和模式 (Pattern):应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灵活调整。
此外,在制订运动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骨质情况、心肺功能及再次脱位风险,确保在安全范围内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分析及建议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意见。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由专业骨科医师及康复治疗师综合评估后制定。
全髋关节置换术衬垫在脱位复位后出现软组织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