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色瘤作为三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初始发现

临床病例 08.01.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3岁,女性
作者: Sofia Amante1, Carolina Ormonde2, Mariana Chaves1, Diogo Garrido1, Rui Amaral1, Isabel Basto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3岁的女性在胸部X线检查中发现新的高密度并具有膨胀性的肋骨病变,同时持续存在高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且无其他相关症状。
她接受了5年的血液透析,并在此时间范围前1年接受了肾移植。
还报告了治疗依从性差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

可见可膨胀、分叶状且放射不透的病灶,累及多个肋弓,胸片(Fig.1)显示这些病灶。

未增强的胸部CT显示多个溶骨性、可膨胀、皮质完整且呈“囊泡状”的病灶,累及数条肋弓。其中最大的病灶位于左侧第6肋弓,大小约为60×30mm(Fig.2 a和b)。

基于患者的病史,提示考虑褐色瘤(brown tumours,BT)的诊断。

对腰椎、骨盆及双手的普通X线检查也支持这一推测:显示“橄榄球衫样”脊柱(Fig.3)、股骨溶骨性且可膨胀的病灶(Fig.4),以及在中节指骨桡侧可见骨膜下骨吸收(Fig.5)。

颈部超声示甲状腺外实性低回声结节(约23×12mm),轮廓清晰,位于甲状腺左叶下极附近,提示甲状旁腺肿大(Fig.6)。

对病灶进行了细针穿刺活检,并进行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结果支持甲状旁腺增生的诊断。

病情讨论

三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HPT)是一种罕见病症,发生于长期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HPT)的患者,当其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演变为自主分泌状态时。[1]

3HPT最常见的原因是与2HPT相关的慢性肾脏病(CKD)。典型情况下,即使肾移植成功后,此病仍会持续。[1]

在2HPT中,由CKD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PTH水平升高及血钙水平偏低或正常为特征。在此病理中,持续的甲状旁腺刺激会导致甲状旁腺弥漫性多克隆增生,随后可出现单克隆结节性增生。[1, 2] 有时,肥大也可能仅局限于单个甲状旁腺。[1]
肾移植后此病持续存在则发展为3HPT,即在高钙血症的情况下仍持续分泌PTH。[1, 2]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HPT)可引起多系统紊乱。皮下骨膜下吸收、BT和骨硬化是HPT骨骼表现的一些例子,[3] 同样在本例中也有观察到。

皮下骨膜下吸收具有特异性,是HPT最早期的骨改变。[3, 4, 5] 其发生与破骨细胞活性的加速有关,常见于指骨末端及第二、第三手指中节指骨桡侧面。[3, 4, 5] 在晚期病例中,终末指骨的骨吸收可导致末节指骨的溶骨性改变(acro-osteolysis)。[5]

棕色瘤(Brown tumours)在50岁以上女性中更为常见,通常在疾病后期出现。[6, 7] 它们是由破骨细胞吸收、纤维组织堆积、坏死及液化所导致的良性、局灶性透亮性骨损害。[3, 6] 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溶骨性,可为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位于骨中心或偏心处,并可表现为膨胀性病变,最常见于骨盆、肋骨、锁骨、面骨以及四肢的干骺端。[3]

由于BT的组织学并无特异性,因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化验和临床结果综合判断。[7] 鉴别诊断包括纤维异常增殖症、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巨细胞瘤和感染。

骨硬化(osteosclerosis)被认为与PTH对成骨细胞的刺激有关,可影响不同的骨骼部位,主要见于中轴骨骼。[5] 在椎体的软骨下部位出现骨质沉积,而椎体中段密度正常的表现,被称为“球衣样”(Rugger Jersey)椎体改变。[3, 4, 5]

HPT的其他骨骼特征包括:骨软化、骨质疏松、骨膜新生、皮质、骨内膜、韧带附着处下方、软骨下及骨小梁的吸收变化,包括所谓的“盐和胡椒”颅骨。[3, 5]

若药物治疗失败,3HPT通常需通过外科手段治疗,包括行甲状旁腺切除术。[1] 有效的治疗可使BT出现硬化、钙化或消退。[5, 8] 与皮下骨膜下吸收不同,骨硬化在HPT治疗后并不会消失。[8]

鉴别诊断列表

三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褐色瘤
纤维性骨发育不良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

最终诊断

第三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褐色瘤

图像分析

胸部X线检查

icon
胸部X线检查

轴向和冠状位平扫CT

icon
轴向和冠状位平扫CT
icon
轴向和冠状位未增强CT

腰椎平片

icon
腰椎平片

骨盆平片

icon
骨盆的普通X线片

手部普通X线片

icon
双手普通X线片

颈部超声

icon
颈部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