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嗜眠细胞瘤作为偶然发现

临床病例 04.04.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8岁,女性
作者: W.H.F. Huijgen, H.M. Kroon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8岁的女性因疑似肺炎接受常规胸部检查时,发现了一处椎旁肿块。

影像学表现

一份常规胸部X线片显示,在右侧出现了一个边界不清的椎旁肿块,同时伴有胸椎侧弯和肋骨畸形。
CT扫描示椎旁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含有脂肪成分,密度略高于皮下脂肪。在病灶内部可见多条蛇形强化结构,代表血管。邻近骨质结构发生变形,提示缓慢生长。肿块内部无矿化。
MR成像证实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存在脂肪成分,呈高信号,但不及皮下脂肪信号强。脂肪抑制后,这些成分并未完全被抑制。此外,可见多条类似肌肉信号的条索状区。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可见病灶内缓慢、不均匀的强化。
由于宗教原因,患者拒绝手术。4年后,病灶几乎没有增大。

病情讨论

嗜眠瘤是无痛、缓慢生长、良性的脂肪性病变,类似棕色脂肪。[1] 它们最常见于大腿、肩部、背部、颈部、胸部、上臂,偶尔也见于腹膜后。[1] 这些病变较为罕见,通常在第三和第四个十年被发现。[2]
从宏观上看,肿瘤呈黄色至棕色,可能含有肥大的血管。[2] 典型的嗜眠瘤由类似棕色脂肪的多空泡细胞组成,并含有少量单空泡白色脂肪细胞,但其他亚型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黏液成分(黏液型)、更多的白色脂肪成分(类脂瘤型),或者呈现梭形细胞脂肪瘤的特点(梭形细胞型)。[1]
嗜眠瘤的影像学特征取决于病变的组织学组成。典型的嗜眠瘤为实性、无钙化病灶。与皮下脂肪相比,它们在CT上密度略高,在T1和T2加权MR图像上信号略低。脂肪抑制可能不完全,导致其外观不够均匀。[2, 3, 4] 病灶常位于肌肉内,不侵及周围结构。[4]
高血管化以及肿瘤内肥大血管是一项独特特征。因此,当怀疑嗜眠瘤时,应避免粗针活检。优先选择在血供较少的区域行细针穿刺。[2] 高血管化也会导致在骨显像上出现中度显像剂聚集,并在F18-FDG PET上呈现高摄取,类似恶性肿瘤。[5, 6]
鉴别诊断包括低度恶性脂肪肉瘤和血管脂肪瘤,而与典型嗜眠瘤不同的是,这些病变包含均质、纯脂肪区。[4, 7] 也可能考虑高恶性度的脂肪肉瘤,但嗜眠瘤通常呈现更均匀的内部结构。[4, 7] 在任何类型的嗜眠瘤中所见的分支血管和流空信号通常不会出现在其他脂肪瘤性肿瘤(包括脂肪肉瘤)中。[2, 3, 7] 黏液型嗜眠瘤在影像上难以与其他黏液性肿瘤区分。[1, 2]
其他鉴别诊断还包括可随时间消退的机化血肿,以及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更低的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8] 在儿童和青少年还应考虑脂母细胞瘤。
嗜眠瘤不会转移或在切除后复发。[9] 因此,在组织学上确诊后,可考虑局部切除。[7, 10]

TEACHING POINT:
当遇到生长缓慢、边界清晰的软组织病变,位于肩部、胸部和大腿周围,且含有与皮下脂肪并不完全相同的脂肪成分以及显著血管时,应将嗜眠瘤作为区别于脂肪肉瘤的可选诊断。

在我们的病例中,病变符合这些标准。经活检确诊嗜眠瘤。

鉴别诊断列表

胸壁嗜褐细胞瘤
非典型脂肪瘤
脂肪肉瘤
血管肉瘤
渐愈性血肿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
脂母细胞瘤

最终诊断

胸壁冬眠瘤

图像分析

常规胸部X线和CT检查

icon
胸部常规X线检查和CT检查
icon
常规胸部X线片和CT扫描
icon
常规胸部X线检查和胸部CT检查

椎旁病灶的磁共振成像

icon
椎旁病变的MRI
icon
脊柱旁病变的MRI
icon
椎旁病变的磁共振成像
icon
脊旁病变的磁共振成像
icon
椎旁病变的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