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8岁的女性因疑似肺炎接受常规胸部检查时,发现了一处椎旁肿块。
一份常规胸部X线片显示,在右侧出现了一个边界不清的椎旁肿块,同时伴有胸椎侧弯和肋骨畸形。
CT扫描示椎旁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含有脂肪成分,密度略高于皮下脂肪。在病灶内部可见多条蛇形强化结构,代表血管。邻近骨质结构发生变形,提示缓慢生长。肿块内部无矿化。
MR成像证实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存在脂肪成分,呈高信号,但不及皮下脂肪信号强。脂肪抑制后,这些成分并未完全被抑制。此外,可见多条类似肌肉信号的条索状区。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可见病灶内缓慢、不均匀的强化。
由于宗教原因,患者拒绝手术。4年后,病灶几乎没有增大。
嗜眠瘤是无痛、缓慢生长、良性的脂肪性病变,类似棕色脂肪。[1] 它们最常见于大腿、肩部、背部、颈部、胸部、上臂,偶尔也见于腹膜后。[1] 这些病变较为罕见,通常在第三和第四个十年被发现。[2]
从宏观上看,肿瘤呈黄色至棕色,可能含有肥大的血管。[2] 典型的嗜眠瘤由类似棕色脂肪的多空泡细胞组成,并含有少量单空泡白色脂肪细胞,但其他亚型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黏液成分(黏液型)、更多的白色脂肪成分(类脂瘤型),或者呈现梭形细胞脂肪瘤的特点(梭形细胞型)。[1]
嗜眠瘤的影像学特征取决于病变的组织学组成。典型的嗜眠瘤为实性、无钙化病灶。与皮下脂肪相比,它们在CT上密度略高,在T1和T2加权MR图像上信号略低。脂肪抑制可能不完全,导致其外观不够均匀。[2, 3, 4] 病灶常位于肌肉内,不侵及周围结构。[4]
高血管化以及肿瘤内肥大血管是一项独特特征。因此,当怀疑嗜眠瘤时,应避免粗针活检。优先选择在血供较少的区域行细针穿刺。[2] 高血管化也会导致在骨显像上出现中度显像剂聚集,并在F18-FDG PET上呈现高摄取,类似恶性肿瘤。[5, 6]
鉴别诊断包括低度恶性脂肪肉瘤和血管脂肪瘤,而与典型嗜眠瘤不同的是,这些病变包含均质、纯脂肪区。[4, 7] 也可能考虑高恶性度的脂肪肉瘤,但嗜眠瘤通常呈现更均匀的内部结构。[4, 7] 在任何类型的嗜眠瘤中所见的分支血管和流空信号通常不会出现在其他脂肪瘤性肿瘤(包括脂肪肉瘤)中。[2, 3, 7] 黏液型嗜眠瘤在影像上难以与其他黏液性肿瘤区分。[1, 2]
其他鉴别诊断还包括可随时间消退的机化血肿,以及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更低的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8] 在儿童和青少年还应考虑脂母细胞瘤。
嗜眠瘤不会转移或在切除后复发。[9] 因此,在组织学上确诊后,可考虑局部切除。[7, 10]
TEACHING POINT:
当遇到生长缓慢、边界清晰的软组织病变,位于肩部、胸部和大腿周围,且含有与皮下脂肪并不完全相同的脂肪成分以及显著血管时,应将嗜眠瘤作为区别于脂肪肉瘤的可选诊断。
在我们的病例中,病变符合这些标准。经活检确诊嗜眠瘤。
胸壁冬眠瘤
根据提供的常规胸部影像(X 射线、CT 及 MRI),于患者右侧胸廓后方、邻近脊柱旁部位可见一软组织密度或信号影。具体表现如下:
总体而言,病变呈较典型脂肪成分,伴随内部血管丰富、信号相对不均匀,局限性良好,未见骨质破坏或明显侵犯周围组织。
结合患者年龄、病灶位于胸廓后方且影像学表现为脂肪样病变,以下为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28岁、女性,病变具有脂肪成分,但在 CT 和 MRI 上密度/信号略差异于常规脂肪,并可见丰富血管结构;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 褐色脂肪瘤(Hibernoma)。
由于褐色脂肪瘤为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且不发生远处转移,若瘤体不断增大或引起局部不适、压迫症状,建议进行局部手术切除。若病灶无症状且体积稳定,可与专科医师共同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对于已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康复主要针对胸背部肌肉的功能维护与恢复:
在训练中应遵守 FITT-VP 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体积、进度),个体化调整负荷和动作难度,随时监测切口及局部情况。若出现明显疼痛、红肿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复诊。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代替线下的面对面诊疗或专业医师意见。若有进一步的身体不适或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并与专科医师沟通以获取个体化诊治方案。
胸壁冬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