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筋膜炎

临床病例 24.04.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岁,女
作者: Dr. Ankita Ahuja, Dr. Prajakta Joshi Ranade, Dr. Raju P Khubchandani, Dr. Aditya Daftary,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7岁女孩,右腕皮肤肿胀、增厚、硬化,3个月来无法握拳和弯曲肘部。没有发热或其他全身症状。

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肢和下肢可见轻度色素沉着、非凹陷性水肿及温度升高。

临床上考虑的鉴别诊断包括局限性硬皮病(morphea)和淋巴水肿(lymphoedema)。

实验室检查显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500/cumm),总白细胞计数(TLC)正常。血沉(ESR)轻度升高(43mm)。

影像学表现

对双前臂进行了MRI检查,并对双上肢和双下肢进行了筛查性MRI扫描。
双前臂的MRI显示右侧较左侧受累更明显,表现为显著的浅筋膜以及深筋膜和肌间隔增厚及水肿,累及前后肌室。还可见背侧肌室附近有轻度肌肉水肿(Fig. 1a, b)。未见肌肉内脂肪浸润(Fig. 1c)。
双下肢的MRI在大腿及小腿也显示明显的右侧及轻度的左侧筋膜和深肌间隔增厚及水肿(Fig. 2a, b)。
右上臂可见轻度筋膜增厚和水肿,而左上臂相对未受累(Fig. 3a, b)。

病情讨论

背景:
嗜酸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也被称为 Shulman 综合征(1974 年)[1, 2]。该疾病导致筋膜发炎,主要累及远端外围肢体。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

临床表现:
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为主,可能与硬皮病相似[2]。典型的特征是急性起病,并伴有皮下水肿和硬化,主要累及肢体远端,通常呈对称性[1]。实验室发现包括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以及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升高)[2]。成像检查有助于确认临床诊断、指导最佳活检部位以及评估治疗效果。临床表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三联征具有诊断意义。活检并非特异性但有提示意义,可酌情避免。

影像学观点:
MRI 可以帮助区分浅筋膜、深筋膜和肌群间隔,并与肌腹分开。如果水肿集中在前者提示筋膜炎,而在后者则提示肌炎。两者的水肿可以相互影响,但确定病变中心很关键。

在嗜酸性筋膜炎中,以筋膜水肿和增厚为主,在液体敏感序列上最易观察到,水肿可延伸至邻近浅层脂肪组织和肌肉[1, 2]。在注射钆增强后获得的图像上也可见筋膜强化。

肌炎[1](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以及包涵体肌炎相关)为重要的鉴别诊断,其特点是以肌肉水肿为主且筋膜相对不受累。其他鉴别诊断还包括淤滞性水肿、皮肤型硬皮病,后两者的水肿及累及范围通常局限于浅层脂肪组织[1]。坏死性筋膜炎通常伴有脓肿并可见气体征象[1]。

活检可进一步确认诊断[2],但并非特异,只具提示性。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可确诊并避免活检。

预后:
治疗主要是使用激素和甲氨蝶呤。与硬斑病和硬皮病相比,预后更好。

要点提示:
如果影像学显示主要累及筋膜(而非肌肉)并影响四肢,应提高对嗜酸性筋膜炎的怀疑。应进一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

临床表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三联征具有诊断意义。影像学发现支持诊断,也可能让临床医师在事后回顾时想到这种罕见疾病,从而避免活检。

鉴别诊断列表

嗜酸性筋膜炎
肌炎
坏死性筋膜炎
皮肤硬皮病或硬斑病
淤积性水肿

最终诊断

嗜酸性筋膜炎

图像分析

双侧上肢磁共振成像

icon
双侧上肢核磁共振
icon
双侧上肢MRI

双侧前臂MRI

icon
双侧前臂MRI检查
icon
双侧前臂MRI
icon
双侧前臂MRI

双侧下肢核磁共振

icon
双下肢磁共振成像
icon
双侧下肢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