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表皮样囊肿在超声检查中类似高血管性病变

临床病例 02.05.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2岁,女性
作者: Evelien Hoogeveen, Ana Navas Canete, Monique Reijniers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2岁的白人女性在右侧近端胫骨前方、胫骨结节水平处发现了一个坚实、无触痛的肿块。该肿块存在已不确定多久,并逐渐增大。既往病史无显著异常,无外伤史。

影像学表现

超声显示一处皮下、边界清晰的分叶状异质性、轻度高回声病灶,大小为32×29×10毫米(图1a)。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部信号(图1b),被解释为高血管性。

常规放射摄影(图2)显示软组织肿胀,没有基质形成。
在MRI(图3)上,该病灶在T1加权成像中相对于肌肉信号略高。在T2-Dixon序列上,该病灶呈高信号。静脉注射钆造影剂后,T1加权成像和动态MR成像结合减影后显示“环状”强化模式(伪强化),无内部强化。基于MRI,诊断该病灶为囊肿,很可能是表皮样囊肿。手术证实了这一诊断。

因此,MRI显示该病灶无血供,提示在超声上出现了伪影。仔细检查超声图像可见仅在焦点水平以上的浅表区域有局部彩色区域,是基于闪烁伪影。同时可见后方声学增强,与液性内容一致。

病情讨论

闪烁伪影表现为在不规则或粗糙的反射面后方出现快速交替的彩色多普勒信号,模拟湍流。[1] 它最常见于钙化性病变。闪烁伪影的强度受到超声机器多种设置(如增益设置和焦点深度)的影响。[2] 例如,当将焦点区放在与粗糙反射面相同或更深的水平时,闪烁伪影会增强,如图1b所示。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生长缓慢的皮下囊肿,内部含有角蛋白,并由分层的鳞状上皮细胞衬里。表皮样囊肿要么在偶然检查时发现,要么表现为坚实、无触痛的包块。其超声特征为界限清晰、呈椭圆形或分叶状、轻度回声不均匀的肿物,并伴有后方声增强。[3]

此前,Clarke等人[4] 描述了表皮样囊肿与闪烁伪影之间的关联。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在17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浅表表皮样囊肿中观察到了闪烁伪影。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表皮样囊肿中闪烁伪影的确切成因,然而有人认为其与源自角蛋白层的强反射界面有关。[4]

在本例患者中,超声检查中的闪烁伪影模拟出高血管性病变,随后将该病变视为高血管性肿瘤。而进一步的MRI影像显示该病变实为无强化的囊肿。对超声图像的仔细检查表明,这种“血流”实际上是由闪烁伪影所致。
放射科医师应熟悉表皮样囊肿中的闪烁伪影,以避免误读并减少不必要的诊断随访。

鉴别诊断列表

由闪烁伪影导致的表皮样囊肿在超声上表现为类高血管性病变。
表皮样囊肿
血管瘤样肿瘤
闪烁伪影

最终诊断

表皮样囊肿在超声检查中因闪烁伪影而表现为类似高血管病变。

图像分析

超声检查所见

icon
超声检查结果
icon
超声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果

icon
影像学所见

MRI检查结果

icon
MRI 检查结果
icon
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icon
核磁共振检查结果
icon
MRI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