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名肺尖肺癌患者中出现新的椎体高密度硬化灶

临床病例 13.08.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2岁,男性
作者: Sam Ethell 1, David Pollock 1,2,3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2岁的男性,患有左上叶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此前已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在一次监测CT扫描中发现多个椎体出现新的“硬化样”病灶,随后PSA升高至6。

影像学表现

增强胸部CT显示,在C7T3椎体内出现新的 高密度灶(HU 1500–1790)(图1a,1b、1c 和 1d),且造影剂经左肘前窝(ACF)注入。在本次扫描前4个月(图 2) 和之后3个月(图 3)进行、造影剂经右肘前窝注入的CT扫描中,均未见 高密度灶。

本次扫描(图 4)显示,通过左侧胸外侧、T8肋间及副半奇静脉形成显著的静脉侧支通路,并可见椎旁静脉和椎静脉丛扩张。椎静脉丛表现为后外椎静脉丛以及前后内椎静脉丛的扩张,并伴基椎静脉和骨内静脉丛增大(图 5)。

可见左肺尖部肿瘤,且放射治疗后瘢痕形成,并导致左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变窄(图 6)。

病情讨论

背景

消失的骨转移可能是由于正常静脉引流受损,上肢注射的静脉造影剂通过侧支通路分流,导致在椎体等意想不到的部位出现高密度灶 [1]。已有多条静脉侧支通路被描述,具体分流部位取决于阻力的位置,此时通过椎骨静脉途径表现 [2,3]。导致这些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通常是由相邻病灶造成的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或头臂静脉的阻塞或压迫,或由于既往中心静脉置管而产生的血栓。

临床视角

在因其他病变进行检查或监测已知疾病的过程中,消失性转移灶通常会被意外发现。在本例中,当识别到潜在的硬化性病灶后,偶然发现PSA升高,提示或存在同步转移性前列腺癌。显然,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会对患者的治疗路径,包括治疗水平和预后判断产生重大影响。识别消失性骨转移可以为患者避免额外的身心负担,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后续的PSA检测结果显示该指标降低至可接受范围。

影像学视角

增强CT可能显示高密度骨质灶,这些病灶可与成骨性转移相混淆 [4,5]。这些病灶常呈圆形,并可伴有多条侧支血管。回顾近期既往影像可发现:若造影剂通过与中心静脉狭窄/闭塞同侧注射,则会出现这些高密度病灶;然而若造影剂从对侧手臂注射,则不会看到这些病灶。

结果

将这一现象视为导致新出现硬化性病灶的潜在原因,对于避免患者不必要的焦虑和干预至关重要。考虑造影剂注射侧别并识别任何可能存在的中心静脉阻塞,能够预防其发生。在肺癌,尤其是肺尖肿瘤的情况下,应将对侧造影剂注射作为常规做法。

要点 / 教学提示

对于已知存在中心静脉受阻或患有高风险肺癌的患者,应使用对侧上肢进行造影剂注射。应将此信息记录在患者档案中,以防今后扫描时再次出现此现象。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消失性骨转移灶
成骨性骨转移
骨样骨瘤
成骨母细胞瘤
骨岛
帕杰特病

最终诊断

消失的骨转移灶

图像分析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增强CT显示C7–T3椎体内出现多个新的高密度灶,造影剂经“l”途径注入。
icon
在对比增强检查中,T1椎体内可见高密度灶。
icon
冠状位的索引研究显示椎体多节段高密度灶。
icon
轴位视图显示T1椎体及双侧椎弓根内存在高密度灶。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3个月前进行的增强CT扫描未见任何高密度灶。造影剂通过静脉注射。

(无可翻译内容)

icon
增强CT扫描在初始扫描后3个月进行,使用右侧ACF进行对比剂注射,无……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icon
侧支循环的形成伴随左外侧胸静脉(箭头)、T8肋间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扩张,使肝静脉血能够绕过阻塞的下腔静脉,通过持续性引流进入上腔静脉后回流到右心。

非常抱歉,我没有看到要翻译的任何英文内容。请您提供需要翻译的英文文本,以便我进行准确的中文翻译。

icon
广泛的静脉侧支形成,并伴有椎旁静脉和椎静脉丛的扩张。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后再进行翻译。

icon
左肺尖肿瘤伴放射治疗后瘢痕(箭头所示),邻近出现左锁骨下静脉狭窄(w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