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2岁的男性,患有左上叶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此前已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在一次监测CT扫描中发现多个椎体出现新的“硬化样”病灶,随后PSA升高至6。
增强胸部CT显示,在C7–T3椎体内出现新的 高密度灶(HU 1500–1790)(图1a,1b、1c 和 1d),且造影剂经左肘前窝(ACF)注入。在本次扫描前4个月(图 2) 和之后3个月(图 3)进行、造影剂经右肘前窝注入的CT扫描中,均未见 高密度灶。
本次扫描(图 4)显示,通过左侧胸外侧、T8肋间及副半奇静脉形成显著的静脉侧支通路,并可见椎旁静脉和椎静脉丛扩张。椎静脉丛表现为后外椎静脉丛以及前后内椎静脉丛的扩张,并伴基椎静脉和骨内静脉丛增大(图 5)。
可见左肺尖部肿瘤,且放射治疗后瘢痕形成,并导致左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变窄(图 6)。
背景
消失的骨转移可能是由于正常静脉引流受损,上肢注射的静脉造影剂通过侧支通路分流,导致在椎体等意想不到的部位出现高密度灶 [1]。已有多条静脉侧支通路被描述,具体分流部位取决于阻力的位置,此时通过椎骨静脉途径表现 [2,3]。导致这些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通常是由相邻病灶造成的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或头臂静脉的阻塞或压迫,或由于既往中心静脉置管而产生的血栓。
临床视角
在因其他病变进行检查或监测已知疾病的过程中,消失性转移灶通常会被意外发现。在本例中,当识别到潜在的硬化性病灶后,偶然发现PSA升高,提示或存在同步转移性前列腺癌。显然,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会对患者的治疗路径,包括治疗水平和预后判断产生重大影响。识别消失性骨转移可以为患者避免额外的身心负担,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后续的PSA检测结果显示该指标降低至可接受范围。
影像学视角
增强CT可能显示高密度骨质灶,这些病灶可与成骨性转移相混淆 [4,5]。这些病灶常呈圆形,并可伴有多条侧支血管。回顾近期既往影像可发现:若造影剂通过与中心静脉狭窄/闭塞同侧注射,则会出现这些高密度病灶;然而若造影剂从对侧手臂注射,则不会看到这些病灶。
结果
将这一现象视为导致新出现硬化性病灶的潜在原因,对于避免患者不必要的焦虑和干预至关重要。考虑造影剂注射侧别并识别任何可能存在的中心静脉阻塞,能够预防其发生。在肺癌,尤其是肺尖肿瘤的情况下,应将对侧造影剂注射作为常规做法。
要点 / 教学提示
对于已知存在中心静脉受阻或患有高风险肺癌的患者,应使用对侧上肢进行造影剂注射。应将此信息记录在患者档案中,以防今后扫描时再次出现此现象。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消失的骨转移灶
本次复查CT主要显示在颈胸段多个椎体(包括但不限于颈椎和上胸椎)出现了类似硬化性的高密度影,外观与传统意义上的骨质硬化病灶相似。
在轴位与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可见这些“硬化样”高密度影呈相对边界清晰的团块或斑片状分布,一部分病灶似乎与椎体血管走行区域相邻。
此外,在某些图像上可见异常增粗的静脉或侧支循环迹象,提示存在因局部血管受压或阻塞而导致的静脉回流通路异常。
对比既往影像,若在不同侧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时,这些椎体高密度影的表现并不一致,提示其并非真实的骨质硬化或骨性转移性病灶,而可能与造影剂在异常静脉路径中的分流有关。
经过综合分析患者病史(72岁男性,既往左上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暂时性PSA升高后又恢复正常)、影像特点(多发高密度灶与造影方式和血管侧支循环存在相关性)及随访(短期内在不同注射对比侧时病灶显现不一致)等因素,最可能的解释是:
“消失性骨转移”(vanishing metastases)的假性骨硬化现象。
若仍存疑,可考虑:
1. 治疗策略:
由于本例基本排除了真实骨转移的可能,后续主要管理集中在: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结合患者72岁的高龄和肺功能状况,需根据其心肺耐力、骨骼肌肉情况、放疗后恢复状态等制定相对温和、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以增加体能并维持生活质量。可参考FITT-VP原则:
在锻炼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提供的病史和影像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医疗决策。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评估。
消失的骨转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