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原发性骨内砂粒状黑色素性神经鞘瘤

临床病例 13.06.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0岁,女性
作者: Gavin A. McKenzieBenjamin M. HoweCaterina GianniniPeter S. RoseDoris E. Wenger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0岁的男性,因急性坏死性胆石性胰腺炎就诊。住院期间,他接受了腹部和骨盆的平扫CT检查,结果显示在骶骨中上段出现一个性质不明确的异质性、主要为溶骨性的病变,病变内含有病灶内基质及明显的脂肪成分。

影像学表现

病变的中心位于中线,主要累及第1至第3骶椎节段,并在相邻神经孔之间侵入。它向外侧延伸但并未累及或穿过骶髂关节。于骶骨第2节段前方可见一处小的皮质不规则区,并伴有一处微小的软组织肿块。MRI显示该病灶表现为明显异质性的破坏性肿块,未侵犯或起源于第1至第3骶神经根,而是插入于其间,提示其为骨内来源而非神经性来源。该肿块在T1和T2加权成像上呈现复杂的异质性信号,可见低信号和高信号区域,并伴有明显的内部脂肪成分。

病情讨论

黑色素性神经鞘瘤(MS)是一种罕见的色素性肿瘤,被认为介于黑色素瘤和神经鞘瘤之间 [1]。目前报道的MS病例不到200例,原发性骨内病例仅有8例 [1-6]。已描述的MS有两个亚型:无砂粒体型和有砂粒体型,后者更常与Carney综合征相关,这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大约50%的情况与砂粒体型黑色素性神经鞘瘤(PMS)相关,并因其病理学关联而导致更差的临床预后 [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MS诊断的主要方法,其中PMS的典型特征为砂粒体 [1]。

MRI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化以及T1/T2序列上的信号不均,T1高信号及T2低信号常被认为与出血和/或黑色素有关。MS和PMS在放射线平片和CT上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影像学特征,边界清晰且过渡区狭窄,但也可能具有局部侵袭性并呈现恶性特点。CT通常显示高密度肿块并可见钙化,然而钙化也可能缺失,最初有文献报道仅10%的病例出现钙化 [1, 8, 9-15]。原发性骨内MS和PMS通常为溶骨性病变,累及中轴骨骼 [3-5]。

MS和PMS的影像学表现并无特异性,其鉴别诊断包括原发性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神经鞘瘤或骨转移瘤(如恶性黑色素瘤或出血性转移瘤)。钙化的出现可能与基质生成(如骨肉瘤或软骨肉瘤)有关,也可能与残余骨基质有关。该病灶中脂肪成分是一个有趣的特征,可能与病灶内脂肪或保留的黄骨髓相关。但无论如何,脂肪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恶性诊断的可能性,并提示血管瘤、骨内脂肪瘤或畸胎瘤的可能。对于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的治疗选择从定期随访到手术切除不等,辅助或术后放疗及化疗的益处尚不明确 [8, 16]。

由于MS和PMS十分罕见且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依靠活检作出病理学诊断。PMS可呈骨内生长并含有钙化、黑色素和血液成分。鉴于在约50%的情况下PMS与Carney综合征相关,建议进行相关表现的临床评估。PMS和MS的生物学行为大多呈良性,但具有不可预测性。考虑到已有局部复发、转移和恶性转化的报道 [2],建议进行密切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鉴别诊断列表

原发性骨内砂粒体型黑色素性神经鞘瘤
肉瘤
恶性黑色素瘤
基质生成性肿瘤

最终诊断

原发性骨内砂粒状黑色素性神经鞘瘤

图像分析

轴向非增强CT

icon
轴向平扫CT
icon
轴位平扫CT
icon
轴向平扫 CT

磁共振成像(MRI)有钆增强和无钆增强

icon
有无钆剂增强的MRI
icon
有或无钆剂的MRI
icon
磁共振成像(MRI)使用和不使用钆对比剂

轴向MRI图像

icon
轴位MRI图像
icon
轴向MRI图像

冠状斜位MRI

icon
冠状斜位MRI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icon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