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5岁的橄榄球运动员,右膝曾受到直接外伤。自受伤以来,只要进行任何形式的剧烈活动,他的右膝就会出现间歇性肿胀。临床检查显示右膝存在积液。左膝症状较轻,仅偶尔出现疼痛和捻发音。
右膝的放射学影像(图1)显示大量关节积液以及正常的骨质结构。磁共振检查(图2 – 右膝;图3 – 左膝)显示双侧髌骨内侧关节面存在局灶性骨软骨缺损。
骨软骨损伤/缺损(OCD)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累及软骨下骨及其表面软骨的病变。最常见出现 OCD 的关节是膝关节,多累及股骨内侧髁,而髌骨是较为罕见的部位。双侧且对称的髌骨骨软骨缺损则更为罕见,在英文文献中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1, 2]。
OCD 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根据常见假说,持续性微创伤、局部缺血、青春期附属骨化中心发育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都被认为是导致 OCD 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OCD 会使关节发生早期退变的风险增高。
从影像学角度来看,放射学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式,用于诊断 OCD 并监测其愈合过程。然而,MRI 是最准确和敏感的检查手段,其可以在早期诊断 OCD、为其分期并评估病变愈合潜力。当在 OCD 与正常骨的界面处出现类似液体的信号时,提示不稳定性。然而,有时难以仅凭影像学判断骨软骨缺损是否稳定,这种情况下关节镜检查不仅可以确定 OCD 的稳定性,还可以用于治疗。
OCD 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年龄和病变所处阶段,从活动量调整和减轻负重(适用于稳定、病情较轻的情况)到手术治疗(针对不稳定的缺损)。手术治疗适用于对保守治疗无反应或者存在疑似不稳定病变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清创、微骨折、骨软骨自体移植以及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较小年龄组通常预后更佳;例如在幼年期愈合率可达 75% [3],而在青少年阶段约为 50%,在成人阶段即使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愈合几率依然很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包括病变大小和部位、症状持续时间、碎片稳定性以及覆盖软骨的表现。
主要提醒:
• MRI 在评估和分期 OCD 时是最有用且最敏感的检查手段。
• OCD 与正常骨界面处出现类似液体的信号提示不稳定性。
• 双侧髌骨 OCD 可能被低估,因为对侧膝关节通常无症状。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发表同意书。
双侧髌骨骨软骨缺损
根据提供的X线及MRI图像,可见右侧髌骨后方存在明显的局部骨软骨缺损,呈现软骨下骨质不规则并伴有局部信号异常;部分序列可见边缘形态欠规则的骨软骨碎片;在T2加权像上可见高信号改变,提示关节液或“液样信号”可能沿缺损边缘分布,暗示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此外,对比左侧膝部影像,可见同样在髌骨后方出现相对对称的信号异常,但范围相对较小,提示双侧髌骨均存在类似的骨软骨病变,只是左侧症状较轻微。
关节腔内有少量积液征象,与临床上关节肿胀、积液的表现相吻合。局部软组织未见明显撕裂或显著水肿改变,主要病灶集中在骨软骨界面。
1. 髌骨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OCD):
· 常见于青少年及运动员群体,易发部位包括股骨内髁及髌骨后面;
· 反复劳损或外伤可导致软骨下骨缺血坏死,从而产生骨软骨脱落或松动;
· 影像学上可见软骨下骨断裂、不规则信号及关节液侵入缺损边缘等表现。
2. 骨软骨骨折:
· 剧烈撞击或急性外伤后可能出现髌骨或股骨的局部骨折;
· 但多伴随较明显急性疼痛及骨折线,临床症状通常较剧烈;
· MRI可见骨髓水肿及骨折线,然而本例更多表现为慢性病变,骨折可能性相对较小。
3. 软骨病变(如软骨下囊变或关节软骨损伤):
· 关节软骨磨损或局部软骨缺损,可出现类似影像表现;
· 青少年发生孤立性软骨病变通常与外伤或负重相关;
· 但本例T2高信号边缘及骨下异常面积更符合骨软骨炎。
结合患者为15岁青少年、运动史(橄榄球运动)和反复膝关节肿胀的临床表现,以及双侧髌骨后方影像学上可见明显骨软骨缺损、软骨下质高信号改变,可见液样信号提示潜在不稳定因素,故最可能的诊断为双侧髌骨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OCD)。
如果临床仍存在诊断疑虑,或需评估缺损稳定性、具体软骨损害程度,可考虑关节镜进一步评估并行治疗。
1. 保守治疗:
· 初期主要针对稳定或轻度病变,可通过限制高强度对膝关节的冲击(减少跑跳、深蹲等)、佩戴护膝、使用拐杖减重等;
· 采用消炎镇痛药物减轻疼痛和肿胀(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并定期复查影像以评估愈合情况。
2. 手术干预:
· 若病变表现为不稳定(MRI提示关节液信号沿着骨软骨界面渗入)或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关节镜下清理、钉合或移植修复;
· 对于大块骨软骨缺损可行自体骨软骨移植(Mosaicplasty)或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CI)。
3. 康复及运动处方:
(1)急性期与术后早期:
· 主要以关节制动与保护为主,可行被动或主动辅助式关节活动度练习,避免过度负荷;
· 可进行上肢及核心力量训练,以维持整体体能。
(2)亚急性期:
· 在无明显疼痛和肿胀的前提下,开始进行非负重或低负重运动(如靠墙静蹲、小范围蹲起、平衡训练);
· 每周2-3次,每次10-20分钟,强度从低到中等,逐步增加时间和深度。
(3)力量与功能恢复期:
· 逐步增加抗阻练习,如轻负重腿部伸展、循环骑车、游泳等低冲击有氧;
· 建议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钟,中等强度,并定期监测关节反应。
(4)运动进阶与专项训练:
· 随着膝关节稳定性及肌力的提升,可适当增加跑步、快速变向练习,并在医生或康复师评估后逐渐恢复对抗性运动;
· 强调先慢跑后加速,并结合灵活性训练(拉伸、关节活动度)和神经肌肉协调训练。
整个过程应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渐进Progression、体积Volume),根据症状控制和功能状态个体化调整。若出现疼痛或肿胀加重,应及时就诊或调整训练计划。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病史和影像信息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疗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或医疗团队做出最终决策。
双侧髌骨骨软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