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2岁男患者因右膝损伤来诊。进行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两年后,同一患者再次因左膝损伤来我科就诊。随后进行的MRI检查显示,左膝内侧半月板与右膝内侧半月板的形状完全相同。
两膝的MRI检查结果完全相同(图1)。矢状面图像显示了“领结征(bow tie sign)”,指在连续超过三个切面中可见前角和后角的连续性,这在高度提示盘状半月板(图2)。同时影像可见半月板挫伤导致的高信号强度,以及内侧股骨髁的变平(图3)。在冠状面图像上,最小半月板宽度与最大胫骨宽度之比超过20%,这也是诊断盘状半月板的标准之一(图4)。从冠状面还可观察到内侧半月板向髁间切迹的延伸(图5)。
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发育不良的半月板,呈盘状形态,通常出现于膝关节外侧。内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极其罕见,发生率为0.06%-0.3%,而据报道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范围为1.4%至15.5% [1, 2, 3]。内侧盘状半月板首次由Watson Jones于1930年报道 [4],随后于1941年由Cave和Staples报道 [5]。双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更为罕见 [2, 6, 7]。
盘状半月板的病因尚不明确。Smillie认为,这种半月板形态是由于胎儿发育过程中未能吸收中心部分所致 [8]。Kaplan指出,Humphreys的半月股韧带导致了盘状半月板的形成,因为后侧冠状韧带附着改变使得半月板过度活动 [9]。
Watanabe等人将盘状半月板分为三型。第一型为完全型,半月板完全覆盖胫骨平台。第二型为不完全型,呈半月形,覆盖胫骨平台不足80%。第三型/Wrisberg型在外形上与正常半月板相似,但缺少后侧冠状韧带,因此只有Wrisberg韧带连接半月板的后角 [10]。
盘状半月板通常是意外发现。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结构、增厚以及异常的血液供应,盘状半月板更易出现撕裂、囊肿和半月板内黏液样变性 [1, 11]。儿童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弹响或弹跳感以及关节卡锁 [1]。还可见关节积液、股四头肌萎缩及关节活动度受限 [11]。
普通X线常常表现正常,但有时可见受累关节间隙增宽、股骨髁外形呈“方形”、胫骨平台“杯状”变、胫骨隆起变平以及腓骨小头抬高 [1, 11]。
MRI是推荐的诊断影像学方法。
在MRI上最准确的诊断标准包括:
- 在连续超过3层4-5毫米厚度的矢状位切片中可见“领结”征
- 冠状位上,半月板最小宽度与胫骨最大宽度的比值超过20%
- 冠状位图像显示盘状半月板的尖端延伸至或进入髁间切迹
对于无症状的盘状半月板无需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关节镜下部分半月板切除/成形并保留稳定的外围缘是首选治疗方法 [3, 11]。
已获得患者用于发表的知情同意书。
双侧内侧盘状半月板
患者为12岁男性,先后因右膝和左膝受伤行MRI检查。影像显示两侧(右膝与左膝)内侧半月板均呈盘状结构,可见以下特征:
综上,显示双侧内侧半月板具有盘状外观,形态特殊且两侧形态相似。
结合患者年龄、既往右膝外伤史、两年后左膝出现相同形态的内侧半月板,最符合先天发育性内侧盘状半月板的特点,其他诊断可能性较低。
综合上述影像学所见、患者双膝相似的盘状半月板形态以及罕见的发病率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双侧内侧盘状半月板。目前未见明显撕裂征象或关节软骨损伤。
若后续出现持续疼痛、卡锁或撕裂征兆,仍需进一步检查(如再次MRI或关节镜评估)。
康复训练需个体化,并遵循逐步递增的原则(FITT-VP)。若患者可自由行走、膝关节功能良好,可参考以下阶段性训练方案: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膝关节是否出现肿胀、疼痛或功能退化,及时与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沟通,避免二次损伤。若患者有其他系统疾病或特殊情况,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评估后再执行训练。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信息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临床诊断和专科医生的建议。若有任何症状变化或疑虑,请及时就诊或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双侧内侧盘状半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