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5岁男性患者,右踝后部疼痛已持续至少六个月,近期无外伤史。体格检查显示,跟腱前方疼痛,并且在跖屈时疼痛加重。
常规放射学检查显示距骨后部突起延长,提示存在Stieda突(SP)。随后进行的磁共振成像进一步证实了SP的存在,并显示影响SP、距骨后部、跟骨和胫骨远端的骨质炎症改变,在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强度,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此外,磁共振还显示了与炎症过程相符的信号变化,涉及SP附近的软组织、跟腱前方区域以及关节积液。
A. 背景
Stieda 过程(SP)与距骨后突外侧结节的延长有关。它被视为一种解剖变异,是由于位于距骨后外侧的次生骨化中心与距骨其余部分融合所致(男孩通常在 11 至 13 岁之间,女孩通常在 8 至 10 岁之间完成)。当这一过程导致形成单独的小骨块时,就称为附骨(三角骨),这是主要的鉴别诊断。SP 本身并不具有病理意义,但会增加后踝撞击综合征的风险。[1, 2]
B. 临床视角
在临床检查中,后踝撞击通常会导致后踝疼痛,并在跖屈或背屈时加重,在跟腱前方出现后踝压痛,有时可触及软组织肿胀。[2]
C. 影像学前景
常规放射学检查可能显示距骨外侧(Stieda)突起明显,但尚不足以确诊与 SP 相关的后踝撞击。CT 能更精准地评估距骨后部,并可显示常规放射学检查不易察觉的骨折。然而,研究后踝撞击的最佳影像学手段是 MRI。它通常可显示 SP 中异常信号,如在脂肪抑制 T2 加权图像/STIR 序列上呈高信号,在 T1 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上述信号异常与骨髓水肿、骨挫伤或隐匿性骨折有关,源于反复骨损伤。MRI 还可检测后踝部软组织的炎性改变,例如距下关节和距胫关节的后滑膜隐窝以及拇长屈肌腱鞘的炎症。若同时出现这两种征象(骨髓水肿和后踝滑膜炎),即可提示后踝撞击综合征。此外,MRI 在显示伴随的拇长屈肌异常或其他内部畸形方面也非常出色,这可能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1, 2]
D. 预后
保守治疗包括局部皮质类固醇注射以及 4 至 6 周的固定。对顽固性病例可采用关节镜切除,与开放性切除相比,这种方法可在更短时间内实现完全康复。[3]
E. 结论
SP 是后踝撞击综合征的罕见病因,放射科医师应了解这一鉴别诊断。
已经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Stieda过程伴随后踝撞击综合征
根据提供的X线和磁共振影像,可见右侧距骨后部外侧结节呈明显延长,形成所谓的Stieda process(即外侧距骨结节的增生或延伸)。在MRI序列中,该部位在T1加权像上显示相对低信号,而在脂肪抑制T2加权像或STIR序列上则呈高信号,提示骨髓水肿或潜在隐匿性骨折。此外,后踝软组织区域可见少量关节积液及滑膜增厚,尤其在距下关节或距胫关节后方,以及拇趾屈肌腱(屈拇长肌腱)腱鞘附近有一定程度炎症表现。这些征象与反复的软组织摩擦或撞击改变相一致。
结合患者年龄(35岁)、慢性后踝部疼痛病史(至少6个月)、影像学所示的Stieda process及局部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症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Stieda process所致的后踝撞击综合征(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1. 保守治疗:早期可采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及4~6周的制动或足踝支具保护,减少后踝部撞击与重复摩擦。视症状改善情况,可辅以消炎镇痛药物或物理治疗,如超声、冲击波或其他物理因子疗法,以减轻局部炎症与疼痛。
2. 手术治疗:若症状顽固且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可考虑关节镜下切除增生的Stieda process或清理其瘢痕与增厚的滑膜组织。关节镜手术创伤小、康复较快,适用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运动员等对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
3. 康复及运动处方:遵循循序渐进和个体化原则,建议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对于骨质较脆弱或心肺功能一般的患者,应确保运动方式安全可控,避免过度放松制动和剧烈冲击动作,必要时寻求专科康复师或运动医学团队指导。
本报告基于现有资料作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听从专科医生建议。
Stieda过程伴随后踝撞击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