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6岁的女性患者主诉急性发作的颈部疼痛,伴随右上肢麻木和疼痛,已持续5天。无外伤或发热史。
颈椎侧位片显示 C1–C5 水平的椎前软组织增厚,并在 C5–C6 水平可见轻度钙化影(图 1)。未增强 CT(NCCT)显示 C5–C6 水平的退变改变,并在右侧颈长肌中央纤维中出现一个无定形钙化沉积灶(图 2a 和 2b)。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由 C1–C5 水平延伸的椎前液体样积聚在 T2 序列上呈高信号。右侧颈长肌在 IR/T2 序列上信号增高,并在增强后出现强化(图 3、4 和 5)。
背景
颈长肌急性钙化性腱炎(ACTLC)是一种罕见的颈痛病因。它也被称为咽后腱炎或椎前腱炎 [1]。其发病率较低,常因误诊而被忽视。将这种疾病与其他感染性颈痛区分开来,对于避免不必要的外科干预至关重要。颈长肌是一块椎前肌,从颈椎一直延伸到上胸椎,包含上部、中部和下部纤维。
发病机制
ACTLC主要累及上斜纤维,其原因是对羟基磷灰石晶体的炎性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导致腱炎,少数情况下可在咽后间隙出现反应性液体聚集。ACTLC属于羟基磷灰石沉积病(HADD)谱系,其发病机制是钙沉积于关节周围或关节内区域,常由代谢失衡或反复的头颈部创伤或缺血所触发 [4,6]。
临床观点
该疾病主要影响20至50岁的成人,未表现出性别差异。患者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颈部疼痛、吞咽痛、低度发热以及颈部活动度受限。临床表现与钙化程度无关 [1–3,5]。
影像学角度
在X线检查中,ACTLC通常表现为椎前软组织增厚,并在C1–C3椎体前方可见钙化,但微小钙化灶往往易被忽视。
CT是首选检查方式,可在C1–C2前方的颈长肌上斜肌腱附着处看到不规则钙化。咽后积液表现为椎前低密度液体。然而,在我们的病例中,颈长肌中部纤维于C5–C6水平可见不规则的钙化沉积。
MRI特征包括颈长肌腱水肿、咽后积液,偶见邻近椎体的骨髓水肿。缺乏弥散受限和椎前积液周边强化可排除脓肿。MRI对检测椎前水肿和积液非常有效,但在发现钙化方面不如CT敏感 [2,5]。
预后
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会在数周内自行缓解。以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的保守治疗为主要手段 [7]。开始治疗后一到两周内症状通常会缓解。
急性颈长肌钙化性肌腱炎
基于提供的X线、CT及MRI影像,可见颈椎前方软组织增厚,局部出现不规则钙化影,并且在C5~C6椎体前方的中央纤维区域可见模糊或斑片状钙化。影像同时显示相应部位肌肉及腱组织水肿(在MRI上表现为相对较高信号),部分病例可合并少量的椎前或咽后间隙积液,但影像上无明显脓肿形成的征象(如明显环形强化或明显扩散受限)。
结合患者“急性颈痛、右上肢麻痛5天”、“无外伤及发热史”、影像学表现的“椎前软组织增厚伴钙质沉积”,以及炎性水肿征象明显、缺乏脓肿的典型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颈长肌钙化性腱炎(Acute Calcific Tendinitis of Longus Colli, ACTLC)。
1. 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对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短期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局部炎症与疼痛。
• 观察与随访:ACTLC通常为自限性疾病,数周内可自行缓解。若症状明显缓解不佳或影像学改变无改善,可再次复查影像,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变。
• 手术指征:罕见,除非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合并感染或神经压迫严重),方考虑外科干预。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 急性期(1~2周):以颈部休息为主。可行颈托等制动支持,辅以低强度的等长练习(如轻微颈部伸屈活动,避免大幅度旋转)。每日约1~2次,每次5~10分钟,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 缓解期(2~4周):在疼痛减轻后,可逐步增加颈椎活动度锻炼,如温和的颈部伸展及抗阻练习(弹力带或轻重量),频率每周3~4次,每次10~15分钟,逐渐增加阻力。
• 强化期(4~8周):进一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及稳定性训练,结合肩部及上肢肌力练习(如哑铃外旋、弹力带划船等)。可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强度依据个人耐受度循序渐进。
• 个体化与安全性:若患者伴有颈椎结构不稳、骨密度偏低或心肺功能不佳,应在专业指导下调整训练方式,避免高冲击或高负荷动作,逐步检测并调整运动强度。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提供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颈长肌钙化性肌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