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47 岁女性,出现了 3 个月的非特异性、逐渐加重的尖锐臀部疼痛,运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临床检查时发现右侧髋关节外展无力。尚未发现明显病因。
MRI用于确认本例右侧臀上神经卡压的诊断。T1加权和STIR序列的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显示了亚急性臀上神经卡压的特征。使用MRI无法直接观察到神经受压,但可通过在STIR序列中显示的右侧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高信号间接推断神经卡压(图1、图2和图3)。在T1加权图像上,右侧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信号强度轻度增高,提示脂肪变性(图4、图5和图6)。
上述翻译内容如下:
上臀神经(SGN)由L4、L5和S1的后根构成 [1]。它在梨状肌上缘与坐骨大孔骨性边缘之间离开骨盆,进入深层臀区 [1]。由于上臀神经为臀中肌和臀小肌提供运动分支,神经损伤通常表现为髋关节外展无力以及T字步态 [1]。它没有任何感觉分支 [2]。
上臀神经损伤在髋关节置换术中行直接外侧入路时常见 [3, 4, 5],也可由于局部臀部创伤、骨盆骨折以及臀部注射后引起 [6, 7]。它也可能因为梨状肌上部腱纤维的压迫 [8],或在神经离开骨盆时受突出的骨赘、骨折相关的骨质增生,以及感染和炎症过程压迫 [9]。
MRI是用于评估神经损伤的存在、范围和部位,以及区分可手术与不可手术病因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1, 10]。神经恢复的程度与持续时间取决于损伤的范围 [9]。
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上可以看到上臀神经从骨盆出口、沿着骨性边缘,在梨状肌上孔区域 [1, 9];而在轴位图像上可见其沿着臀小肌和臀中肌之间的脂肪间隙向外走行 [1]。在T1加权MR图像上,神经呈中等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和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图像上则与肌肉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 [9],主要是由于正常神经内液体所致 [11]。
通过观察臀中肌和臀小肌的运动神经病变,可以间接显示上臀神经受压 [12]。在急性和亚急性阶段,这些肌肉在T2加权和STIR图像上将表现为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仍为正常信号 [13]。此时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大小仍保持完整,且深层筋膜无异常。随着去神经过程的发展,T1加权图像上的肌肉信号会逐渐增强 [9]。在慢性去神经肌肉中,肌肉会出现萎缩和脂肪替代 [14],在T1和液体敏感序列上均会出现非特异性高信号,提示其不可逆性 [9]。
教学要点:
上臀神经卡压是容易被忽视的髋部疼痛原因。了解神经走行和分布对于正确直接或间接观察上臀神经卡压至关重要。
已获得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出版。
亚急性臀上神经卡压
基于提供的MRI图像(包括轴位与冠状位序列),可观察到患者右侧臀部区域(主要位于臀中肌及臀小肌)在T2加权以及STIR序列上呈现相对高信号改变,提示该部位肌肉可能存在急性或亚急性期的神经支配功能障碍所致的水肿/炎症表现。
同时,在轴位图像中可见疑似上臀神经(Superior Gluteal Nerve, SGN)走行处局部走行走形显示,与周围软组织的对比度存在轻度增强信号征象,结合临床表现提示神经通路可能受到挤压或影响。
未见明显肿物、骨折或其他大块病变所致的局部信号异常。骨盆及髋关节结构总体形态尚可,关节面光整,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大范围软组织侵犯迹象。
结合患者主诉“臀部疼痛、髋外展无力”“运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的典型临床特征,以及MRI显示臀中肌、臀小肌有符合急性/亚急性期神经源性改变的高信号表现,最符合的诊断为:
上臀神经受压或卡压导致的神经性病变(Superior Gluteal Nerve Entrapment)。
1. 保守治疗:
• 休息与避免诱发活动:避免长期过度负重或反复剧烈髋部活动,以减轻神经的机械性刺激。
• 药物治疗: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减轻疼痛与炎症、肌松剂或神经营养药物辅助缓解症状。
• 物理治疗:超声理疗、热疗或其他对臀部区域的物理因子治疗,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
• 神经阻滞或注射疗法:若疼痛顽固,可考虑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局部神经阻滞或激素注射,缓解神经炎症与粘连。
2. 手术治疗:
若确认存在明确的卡压病因(例如骨性骨赘、严重的肌纤维化或其它结构压迫),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减压。此外,如在影像或临床上发现明确导致神经受压的病灶,手术治疗可望改善症状。
3.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1)早期阶段:主要以保护患侧、减少过度牵拉、偏向被动及轻度主动训练为主。
- 频率(Frequency):每周3~4次,或间日进行。
- 强度(Intensity):低至中等,避免疼痛明显加重;进行臀部等长收缩练习(如站立时轻度抬腿、绷紧臀肌),每组6~8次。
- 时间(Time):每次约15~20分钟,搭配物理治疗或局部按摩。
- 方式(Type):强调核心稳定,避免深蹲等加重臀部负荷的动作。通过髋关节轻度外展动作,激活并维持臀中肌、臀小肌功能。
- 体量(Volume):根据耐受度逐步增加动作组数;可从2~3组逐渐增至3~5组。
- 进阶(Progression):症状好转后,增加训练时长和外展角度,或增加使用弹力带等小阻力器械。
(2)中后期阶段:当疼痛明显缓解、外展肌力逐渐恢复后,逐步增加动作难度,并强化力量与耐力训练。
- 可以进行如单腿站立平衡、侧桥(侧向支撑)等核心训练。
- 若患者一般状况允许,可适度加入轻度负重训练(如哑铃或弹力带加阻力的髋外展运动)以及稳定性训练(单腿跪姿侧向抬腿等)。
- 仍需避免引起严重疼痛或急性发作的高冲击运动(如高强度下蹲、过度跑跳等)。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提供的临床与影像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亚急性臀上神经卡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