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6岁的男性就诊,因在34年前行创伤后脊柱内固定时进行了腓骨移植,此后左侧腓骨中段出现一个一直未改变、无痛的肿胀。
未发现全身性症状或生化异常。
有左侧胫骨平台内固定术病史。
影像学检查首先进行左小腿的X线片,显示腓骨移植部位被一个软组织肿块填充,部分由异位骨化所勾画(图1)。
在超声检查中,软组织肿块表现为一个异质回声病灶,内部充满多个小囊肿,并夹杂更高回声的组织。在病灶边缘保留了一些血管化灶(图2)。
为了进一步鉴别,进行了静脉注射钆剂的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图像显示,该病灶边界清晰,内容在T2序列上呈显著异质性(图3a),在T1序列上均匀(图3b),且无弥散受限(图3c)。可见强化的包膜伴随一些外围增强结节,这些结节表现为快速的初始强化,随后进入平台期(图3d, e)。
在病灶周围未发现任何病理学改变。
背景:
Textiloma(亦称 gossypiboma)是指手术中遗留的棉质材料(见图 4)。异物是一种罕见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0.01% 至 0.001%,其中 80% 的残留物为棉质材料。75% 的 Textiloma 出现在腹腔内 [1]。
Textiloma 可引起 2 种类型的异物反应。第一种是渗出性反应,表现为脓肿形成和瘘管形成。第二种是无菌性纤维反应,表现为包裹和肉芽肿形成 [1, 2]。
临床观点:
Textiloma 可表现为带有潜在瘘管形成的脓肿,通常在术后不久出现。另一方面,包裹型 Textiloma 很少出现症状,主要取决于其所在位置,有时会表现为慢性无痛性肿块。由于在后者情况下临床评估并无特异性,因此需进行影像检查以排除软组织恶性肿瘤。
影像学观点:
如果棉质材料中含有放射不透标记物,则放射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能具有诊断特异性 [1]。
CT 上的特征性表现是一种厚壁强化的包块,内部可见海绵状气泡。较少情况下可在包块壁和网状结构中发现钙化 [2]。
超声表现不具特异性,可见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灶,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并/或可见后方声影 [2]。
MRI 虽然缺乏特异性,但在术前评估中很有帮助 [3, 4]。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MRI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影像特征。对于渗出性反应,脓肿和瘘管可表现为受限弥散的病灶,伴有厚壁强化并周围有水肿改变。对于无菌性纤维反应,病灶呈现厚实、边界清晰且有时可见结节状强化的壁,周围软组织无异常。病灶内部在 T2 序列上信号不均,在 T1 序列上为均匀等/低信号,不显示弥散受限 [2]。
更先进的 MRI 技术(如灌注成像)对于进一步表征病变帮助不大,但可以协助区分良恶性病变并指导活检 [3, 4]。
结局:
患有 Textiloma 的患者预后良好,即使无症状,也应进行手术移除异物,以防止其移位和继发感染风险。
要点 / 教学重点:
Textiloma 虽然罕见,但在术后出现慢性、无菌性软组织肿胀的患者中应考虑到这种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影像学缺乏特异性,除非存在放射不透标记物,因此应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仔细的综合判断。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织物瘤/纱布瘤
根据提供的X线、超声及MRI影像,可见在左小腿腓骨中段区域有一包块影。具体表现如下:
根据患者病史(34年前行腓骨移植手术,且现无明显症状或实验室异常)与影像学表现,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手术史、病灶的稳定性(历经数十年无明显变化)、影像学表现(厚壁、内部棉絮样不均匀信号、边界清晰等),以及最终取出物外观与纱布碎片相符,最可能的诊断为:
术后残留的纱布(Textiloma)。
若有仍未取出的包块或诊断尚不明确时,可进一步行切除或活检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病变。
术后康复应遵循循序渐进与个体化的原则(FITT-VP,即频率、强度、时间、类型、总体运动量和进阶原则):
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关注骨质健康和局部软组织修复。若患者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需调控运动量并监测生命体征和血糖情况。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当面诊断与治疗。具体诊疗方案请遵循专科医生意见。
织物瘤/纱布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