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骨间神经卡压的超声诊断

临床病例 22.08.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0岁,女性
作者: Yves Lenaerts, Cedric Vanmarcke, Nathalie Nopp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0岁女性在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制动后出现右肘部逐渐加重的疼痛。没有其他显著的既往病史。疼痛放射至上臂和前臂,但没有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缺失。触诊桡骨近端前臂时疼痛加重。这些临床表现需要进一步进行超声检查。

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显示右前臂在旋后肌弓(亦称“Frohse弓”)处的后骨间神经(PIN)出现梭形的低回声增厚,测量为6 x 1.5 mm。在更远端的桡骨隧道区域(图1a 和 1b),该神经恢复了正常外观。超声成像未见其他异常。还进行了肌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这些发现提示后骨间神经受卡压,这是已知的桡骨隧道综合征病因之一 [1]。

病情讨论

桡骨隧道综合征(RTS)是由于桡神经的深层运动分支——骨间后神经(PIN)在桡骨隧道内受压所导致。该病在桡骨近端前臂区域引起疼痛,但由于其涉及的是运动神经,通常并不会出现神经功能缺损[1]。这使RTS与骨间后神经综合征(PINS)有所区别,后者以运动功能丧失为特征[2]。与PINS不同,在RTS中,电生理检查通常不会出现异常[2]。关于RTS和PINS之间的区别仍存在一定争议,因为这两种疾病似乎有着相同的潜在原因,且在文献中有时可互换使用[1,3]。在临床上,RTS可能难以与网球肘区分,因为在RTS中也常出现肱骨外上髁区域的疼痛[1]。

骨间后神经在多个部位都有受到压迫的可能,其中最常见的部位是旋后肌弓[1]。此肌弓也称作Frohse弓,是旋后肌浅层近端边缘的一条腱性结构[1]。其他可能的受压部位包括肱桡关节处的纤维束带、桡骨头处的血管弓(称为“Henry束带”)、桡侧腕短伸肌的边缘以及旋后肌远端边缘[1,3]。同时也需要考虑肿块和骨性畸形,因为它们也可能导致该神经的受压。

影像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可导致肘外侧疼痛的病因[1]。如本例所示,超声可以显示骨间后神经的增厚,这是压迫性神经病变中常见的表现[4]。然而,仅依据超声影像可能难以可靠地区分该增厚与神经源性肿瘤。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显示沿着骨间后神经支配范围的肌肉去神经支配表现,尽管这并非诊断特征[2]。此外,MRI的空间分辨率不足以对神经本身进行可靠的评估[2]。

在本例中,骨间后神经受压的诊断是基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检查所做出。医生建议进行手术减压,患者亦接受该手术。手术过程中证实了骨间后神经的确存在受压情况,并进行了松解术。术后,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

鉴别诊断列表

桡骨后骨间神经卡压
外周神经鞘瘤

最终诊断

后骨间神经卡压

图像分析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超声图像沿后骨间神经(PIN)的长轴显示神经(箭头)在旋后肌浅层肌头近端缘(称为Frohse弓)出现梭形增厚。可见沿桡骨(r)的旋后肌深层(d)和浅层(s)肌头。PIN在近端和远端(星号)具有正常的口径。
icon
横断面超声图像显示后骨间神经在进入旋后肌管的近端处明显增厚。 (s) 旋后肌。 (r) 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