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9岁女性因急性左大腿疼痛被转诊至放射科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她的病史以骨质疏松症为主,并且正在接受双膦酸盐(BP)治疗。她既往无显著外伤史,也无其他已知慢性疾病。
左侧股骨及髋关节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显示股骨干外侧皮质存在不完全、透亮的骨折线,并伴有致密的骨膜反应。大腿MRI证实了该骨折线,并显示了该处周围伴随的骨髓水肿以及因骨膜反应导致的皮质增厚。
双膦酸盐是一类用于治疗代谢性骨病(主要是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能够防止骨质流失并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1-3]。然而,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有时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包括非典型股骨骨折和骨坏死。经典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通常涉及股骨颈和转子间区等最薄弱且承重最重的部位。根据美国骨与矿物研究学会(ASBMR)在2013年发布的报告,非典型股骨骨折被定义为从粗隆下区域延伸至股骨髁上线之间的骨折,不包括由恶性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关节假体周围骨折以及与外伤相关的骨折。非典型股骨骨折通常始于外侧皮质增厚,随后出现不完全的透亮骨折线,最终发展为累及内侧皮质的完整骨折 [1, 2]。股骨的几何形状决定了外侧皮质所承受的载荷,因此股骨弯曲畸形会增大骨的负担,导致力学应力。在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中,股骨弯曲畸形与骨折风险的增加存在关联 [4]。本例中,骨折线典型地位于外侧皮质,缺乏外伤史,且骨折部位存在局部骨膜增厚,符合ASBM任务组2013年修订的非典型股骨骨折定义的所有主要标准。总之,在服用双膦酸盐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如果突然出现髋部或大腿疼痛,可能提示与治疗相关的非典型骨折。在怀疑非典型股骨骨折时,应在仔细评估放射学片后,考虑使用磁共振成像,该检查可显示骨髓水肿,有助于在骨折尚不完全时进行早期诊断,以防其发展为完全骨折。核骨扫描也可通过显示代谢变化热点来辅助早期诊断,从而体现骨转换率的增加。对于治疗,建议进行外科固定并停止双膦酸盐治疗 [1,5]。股骨干骨折的鉴别诊断包括应力性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及假骨折。由于粗隆下区域是股骨中最坚固的部位,因此在此部位发生应力性或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不常见。此外,应力性骨折和假骨折常累及内侧皮质,这一特点有助于将其与双膦酸盐相关的骨折区分开来。病理性骨折通常伴随潜在的骨病变,且在骨折部位呈现边缘不规则 [1,5]。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进行发表。
与BP相关的非典型股骨骨折
通过患者双髋及股骨的X线影像可见左股骨干近中段外侧皮质局部增厚,并在外侧皮质处可疑见不完整线样透亮影,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块或骨质破坏迹象。MRI序列(包括冠状位和轴位T1、T2及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在左股骨外侧皮质下方有线性低信号,周围可见细条状骨髓水肿信号,提示局部骨皮质微小骨折或不连续。此外,可见局部骨膜反应及外侧皮质轻度增厚,软组织内信号改变主要表现为与骨折部位相对应的水肿或炎性渗出。
结合临床信息,患者有长期应用双膦酸盐(BP)药物治疗的病史,影像表现与此相吻合。
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病史,可考虑以下几种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69岁女性、既往长期双膦酸盐治疗、无明显外伤史、影像上出现外侧皮质不完整骨折线并伴软组织及骨髓水肿等表现,上述特征高度符合双膦酸盐相关不典型股骨骨折(AFF)。
如尚有疑问,可进行骨扫描(核素骨显像)或在必要时行CT三维重建,以进一步明确骨折范围及骨质情况。
1. 治疗策略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在患者急性期或手术后康复期间,需要兼顾骨骼强度低及疼痛管理,采用循序渐进、个体化的运动方案:
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肌肉疲劳及局部疼痛程度。如果出现明显疼痛加重或骨折部位不适,应及时暂停或减量并与专科医生联系。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当前所提供信息进行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对诊断和治疗有疑问,请及时咨询骨科专科医师或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
与BP相关的非典型股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