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5岁的绝经后女性;右侧乳腺癌复发已接受治疗,因右侧胸锁关节肿胀需行18F-NaF PET/CT检查以排除骨转移可能。她一直接受激素治疗至2012年。其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18F-NaF PET/CT 在 MIP 图像(图 1)中显示双侧额部对称性示踪剂摄取增高。其他值得注意的发现包括右侧胸锁关节(患者有症状部位)示踪剂摄取增高;多处椎体、左侧股骨大转子以及双侧膝关节也出现摄取增高。这些表现与退行性和关节炎性改变相符。骨窗下轴位 CT 显示额骨对称性增厚,边界清晰(图 2)。融合轴位图像显示增厚的额骨颅内面对称性示踪剂摄取增高(图 3)。
颅额内板增生(HFI)是一种良性病变,其特点是额骨内板增厚,常为弥漫性且对称性。其最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常在无意中发现;报道显示其在这些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 60-88%。Hershkovitz 等人提出假设认为,骨质沉积始于内板,并在后期影响硬脑膜 [1]。 病理组织学上可见松质骨沉积增加,伴有规则的小梁结构 [2]。
通常这是在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内分泌、精神或转移检查时偶然发现,常与肥胖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相关。然而,有些患者确实会出现头痛、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此病还可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钙升高。
在 CT 上,HFI 有以下一些典型特征 [3]:
基于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将 HFI 系统地分为 4 类(A-D)[1]。后来又增加了类型 E,代表伴有软组织膨胀的严重类型 HFI [4]。May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 CT 的实用系统,用于识别和分类 HFI。相应地,通过 3D 体绘图像和 CT 特征所建立的客观评分系统,可对 HFI 进行表征,阳性预测值可达 91%。
放射性核素显像研究持续显示在 增厚的额骨区域有示踪剂摄取增高。即使没有放射学异常,也曾报道过 18F-NaF 摄取增高;这提示 HFI 的早期标志 [5]。示踪剂摄取在双额区可以呈弥漫性、局灶性或不均匀分布;可对称或偶尔不对称,见于平面图像或 最大密度投影(MIP) 图像上。 这可能与转移灶混淆 [6]。然而,PET/CT 或 SPECT/CT 等杂合成像可以通过定位并表征额骨增厚处的示踪剂摄取来解决这个问题。对这种表现的了解有助于减少错误诊断转移灶的可能性,并避免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
已获得书面知情同意以用于发表。
额骨内板增厚
从所提供的PET/CT图像及CT横断面影像可见双侧额骨内板肥厚,呈相对对称分布。该部位在融合影像(PET/CT)中可见明显的放射性示踪剂摄取增高,与骨质增生相一致。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征象,亦无明显骨缺损或侵蚀性改变。
本例患者此前有乳腺癌病史,但前额部影像增生更倾向于内板肥厚,而非局灶性骨破坏或具恶性形态学特征的骨转移病灶。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正常,也减少了对广泛骨转移或其他活跃性骨病变的怀疑。
综合患者年龄、既往乳腺癌病史、正常血清碱性磷酸酶以及影像学上额骨内板对称性肥厚、放射性摄取增高等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Hyperostosis Frontalis Interna(额骨内板增厚)。
目前尚无需额外活检支持。若后续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指标异常,可根据情况开展进一步检查。
对于无症状的Hyperostosis Frontalis Interna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定期门诊随访;如果患者出现头痛或其他神经、精神症状,则需排除其他病因后再考虑相应的对症治疗。对既往乳腺癌患者而言,常规的肿瘤随访依然必不可少。
在康复和运动方面,由于患者无明显结构性功能障碍或骨折风险(额骨骨质增厚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可考虑以下基于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个体化)的运动建议:
如果患者有骨质退行性病变或心肺功能较差,需要更加谨慎地增加运动量,密切关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适。
免责声明:此报告仅用于辅助参考,不能替代患者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意见。若有任何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
额骨内板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