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骨内板肥厚(HFI)在 18F-NaF PET/CT 上的表现

临床病例 10.02.202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5 岁,女性
作者: Ashwini Kalshetty, Sagar S. R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5岁的绝经后女性;右侧乳腺癌复发已接受治疗,因右侧胸锁关节肿胀需行18F-NaF PET/CT检查以排除骨转移可能。她一直接受激素治疗至2012年。其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影像学表现

18F-NaF PET/CT 在 MIP 图像(图 1)中显示双侧额部对称性示踪剂摄取增高。其他值得注意的发现包括右侧胸锁关节(患者有症状部位)示踪剂摄取增高;多处椎体、左侧股骨大转子以及双侧膝关节也出现摄取增高。这些表现与退行性和关节炎性改变相符。骨窗下轴位 CT 显示额骨对称性增厚,边界清晰(图 2)。融合轴位图像显示增厚的额骨颅内面对称性示踪剂摄取增高(图 3)。

病情讨论

颅额内板增生(HFI)是一种良性病变,其特点是额骨内板增厚,常为弥漫性且对称性。其最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常在无意中发现;报道显示其在这些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 60-88%。Hershkovitz 等人提出假设认为,骨质沉积始于内板,并在后期影响硬脑膜 [1]。 病理组织学上可见松质骨沉积增加,伴有规则的小梁结构 [2]。

通常这是在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内分泌、精神或转移检查时偶然发现,常与肥胖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相关。然而,有些患者确实会出现头痛、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此病还可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钙升高。

在 CT 上,HFI 有以下一些典型特征 [3]:

  1. 双侧额叶对称
  2. 边界清晰,不跨越上矢状窦
  3. 颅腔内膨胀
  4. 与内板和板障腔相连。

基于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将 HFI 系统地分为 4 类(A-D)[1]。后来又增加了类型 E,代表伴有软组织膨胀的严重类型 HFI [4]。May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 CT 的实用系统,用于识别和分类 HFI。相应地,通过 3D 体绘图像和 CT 特征所建立的客观评分系统,可对 HFI 进行表征,阳性预测值可达 91%。

放射性核素显像研究持续显示在 增厚的额骨区域有示踪剂摄取增高。即使没有放射学异常,也曾报道过 18F-NaF 摄取增高;这提示 HFI 的早期标志 [5]。示踪剂摄取在双额区可以呈弥漫性、局灶性或不均匀分布;可对称或偶尔不对称,见于平面图像或 最大密度投影(MIP) 图像上。 可能与转移灶混淆 [6]。然而,PET/CT 或 SPECT/CT 等杂合成像可以通过定位并表征额骨增厚处的示踪剂摄取来解决这个问题。对这种表现的了解有助于减少错误诊断转移灶的可能性,并避免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

已获得书面知情同意以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额骨内板肥厚
转移
莫尔加尼-斯图尔特-莫雷尔综合征
佩吉特病
纤维性骨营养不良
骨瘤

最终诊断

额骨内板增厚

图像分析

目前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或 HTML。

icon
18F-NaF PET/CT 在 MIP 图像上显示双侧额部(箭头)对称的示踪剂摄取

很抱歉,但我没有检索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横断面 CT 显示额骨对称性增厚,界限清晰。

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icon
融合影像显示,在增厚的额骨颅内表面可见对称性增高的示踪剂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