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史
一名四十岁的男性患者,右踝外侧出现逐渐增大的肿胀,最初是在两年前发现。该肿胀伴随疼痛,步行时加重,休息时缓解。肿胀处表面皮肤看起来正常,无疤痕或窦道。既往无该部位外伤。远端神经血管检查未见异常。
影像学表现
在外部检查时,患者在右踝后外侧部位出现肿胀。放射学检查显示在外踝附近有一个轮廓清晰的软组织肿胀,其中伴有部分钙化的结节。未见明显的骨质侵蚀。考虑到滑膜软骨瘤病的可能性,并为更好地评估病变范围、是否存在骨侵蚀或退行性改变以及排除恶性肿瘤,计划进行断层成像。
平扫CT显示一个分叶状软组织密度病灶,内有骨软骨样游离体。腓骨外观正常,无侵蚀或骨膜反应。踝关节无关节炎表现。未增强的MR图像显示在腓骨外踝附近有一个以T2高信号为主的病灶,大小约5×5×2.2厘米。病灶内可见少量液平面。T1加权图像上可见少数与骨等信号的分散碎片。腓骨肌腱可单独显示且正常。
计划手术取出游离体、缓解疼痛并预防早期骨关节炎。手术中切除了一个分叶状、覆有滑膜的肿块,内含多个结节。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软骨结节由滑膜包绕,且存在少量骨化区域。未见异型增生或恶性特征。
病情讨论
滑膜骨软骨瘤病有两种形式——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形式是一种良性疾病,其特点是在关节(关节内型)、滑囊或腱鞘(关节外型)的滑膜中增生出多个软骨结节。病变中最终可能形成骨化区域。其常见发病年龄在第三到第五个十年之间。继发性形式中通常伴有骨关节炎,多见于年长患者。[1] 它通常仅累及一个关节,最常见于膝关节。其他可能受累的关节包括髋关节、肩关节和肘关节。[1] 本例关节外软骨瘤病似乎起源于腱鞘膜,或可能起源于在腓骨粗隆处可形成的附着性滑囊。当这种附着性滑囊发炎时,可能会逐渐出现症状。
患者可表现为疼痛、肿胀以及受累关节活动度受限。平片可显示多个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关节内钙化灶,呈现“环与弧”的软骨矿化类型。相邻的骨侵蚀可能存在,在CT上显示更清晰。MR成像通常在T1序列上呈低至中度信号,T2序列上呈高信号,并可见低信号钙化。MR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在关节内的范围,并且可视化肌腱,从而有助于更好的手术规划。对比增强检查可见周边和分隔样强化。[2] 腱鞘巨细胞瘤不仅在MRI信号上有所不同,而且通常无钙化。关节外软骨瘤与腱鞘或滑囊无关,也无滑膜衬里。它更常见于手和足的关节。骨髓受侵或骨侵蚀则提示可能转化为软骨肉瘤,但这种情况罕见。
治疗方式为彻底清除滑膜并去除软骨性游离体,以防止将来复发。[3] 手术规划可能依赖于受累关节,例如髋关节的关节囊更紧密,导致更高的压迫和关节内压力。[4] 过去通常采用开放手术,近来则更倾向于关节镜手术。文献中报道的复发率约为7%到23%。[5]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踝关节关节外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
继发性滑膜软骨瘤病
腱鞘巨细胞瘤
关节外软骨瘤
图像分析
未检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显示在右踝后外侧存在一个肿块的影像。覆盖该肿胀处的皮肤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在外踝附近有少量游离体,与 sof 相关。
对不起,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踝关节的轴位平扫CT显示外踝附近有软组织病变,并出现多个骨化灶。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冠状位CT骨窗显示踝关节后外侧出现多发骨化,无骨质侵蚀。
(无内容可翻译)
右踝关节 T1 加权轴位磁共振图像显示在病变内有少量游离体。腓骨肌腱可见于病变相邻处。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冠状位 T2 加权图像显示在右侧腓骨外踝附近的病变中有游离体。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轴向PD序列MR图像显示存在游离体,未见骨髓水肿。病灶内可见一个小液平面。
术中图像显示对外踝处的滑膜衬裹病变进行解剖。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字段。
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切除标本
医学分析报告
医学影像分析报告
1. 影像学发现
从提供的右踝部X线、CT以及MRI影像可见:
- 肿物位于右踝外侧,突向皮下软组织,边界相对清晰。
- X线片显示该肿物内存在多发类圆形或分叶状的钙化影,呈“环状及弧形(ring and arc)”钙化方式,符合软骨样钙化特征。
- CT图像进一步显示这些小结节状钙化(软骨内骨化或钙化)散在于外踝附近软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未见明确骨质破坏或骨髓腔侵犯迹象。
- MRI上,病灶在T1WI时信号多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时多呈高信号,内部低信号区域对应钙化/骨化成分;软组织肿物边缘以及内部见不同程度的分割或分隔影。
- 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结构整体连续性尚可,未见明显肌腱断裂或韧带撕裂征象。
2. 潜在诊断
基于上述影像特点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 滑膜性骨软骨瘤病(Synovial Osteochondromatosis):
- 典型表现即关节内或关节周围出现多发软骨性结节,以及环状/弧形钙化;患者多在青壮年至中年发病。
- 可为关节内型或关节外型,如发生在肌腱、滑膜囊等处。
- 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
- 常见于手足部腱鞘,但通常钙化较少,MRI信号与软骨性病变有所不同。
- 骨软骨瘤或软骨瘤变伴钙化:
- 多见于骨性结构旁,若发生于软组织则要考虑软骨肉瘤(但较少见,且患者年龄与病灶形态需综合判断)。
-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 一般在影像学上会表现为局部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且常见于老年患者或病灶快速增大。
- 本例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侵蚀,倾向良性病变。
3. 最终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40岁)、临床症状(踝外侧渐进性疼痛性肿物,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影像上多发软骨样钙化结节以及术中见到的结节形态,最可能的诊断为“关节外型滑膜性骨软骨瘤病(Extraarticular Synovial Osteochondromatosis)”。该病变可能起源于腱鞘滑膜或踝外侧的滑膜囊组织(如在腓骨隆突处形成的黏液囊/冒名滑膜囊)。
4. 治疗方案与康复计划
治疗策略:
- 手术切除:对于大小较大、症状明显或反复出现软骨小体的病例,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须完整切除病灶(包括滑膜或腱鞘的病变部分),以降低复发几率。
- 术后处理:术区常规制动或支具保护,防止伤口牵拉或过度活动。
- 若保守治疗:仅适用于症状轻微、病灶稳定且不影响生活质量者,但大多因活动时疼痛而考虑手术。
术后康复及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理):
- 术后早期(1~2周):
- 运动频率(Frequency):每日1~2次。
- 运动强度(Intensity):主要为踝关节被动或主动辅助活动,小范围活动以减轻肿胀、预防粘连。
- 运动时间(Time):每次5~10分钟,逐步延长。
- 运动方式(Type):踝关节主动屈伸、环转练习,配合轻度肌力练习,避免负重过度。
- 运动进阶(Progression):待伤口愈合稳定后,增加活动范围与次数。
- 中期康复(2~6周):
- 频率:每周3~5天。
- 强度:在不引起疼痛加重情况下增加踝关节活动,并可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如站立时轻度承重)。
- 时间:每次10~20分钟,逐渐延长至30分钟。
- 方式:可加入踝关节的弹力带抗阻练习、单脚站立平衡训练等。
- 进阶:随着软组织愈合和关节活动度恢复,逐步增加抗阻程度。
- 后期康复(6周以后):
- 频率:每周3~5天。
- 强度:可在运动治疗师指导下逐步过渡到部分慢跑或其他可耐受的负重运动,观察踝关节牢固度和疼痛反应。
- 时间:每次30分钟以上,结合日常活动水平。
- 方式:平地行走、骑行训练或游泳等,进一步增强踝关节力量和稳定性。
- 进阶:若关节无不适,可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时间与强度。
若患者骨质较弱或心肺功能不佳,需在专业医师及康复治疗师评估下调整训练强度与方式,切勿盲目过量运动。
5.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做之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当面诊断及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进一步问题或病情变化,请及时面诊专科医生以获取个性化诊疗方案。
人类医生最终诊断
踝关节关节外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