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屈肌腱的结节性病变

临床病例 19.05.202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8岁,男性
作者: Jesper Dierickx1,2, Luc Walschot3, Filip Vanhoenacker1,2,4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8岁男性在左手第五指近节指骨的掌侧出现一个已持续6个月并缓慢进展的结节。

影像学表现

结节位于左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的掌侧,接触屈肌腱浅层。在侧位X线片(图1)上,可见非特异性软组织肿胀,未见钙化。纵向超声图像(图2)显示病灶呈低回声,周边可见多普勒信号。在T1加权像(T1-WI)上,病灶与肌肉组织等信号(图3)。在脂肪抑制T1加权像(图4)中,结节信号不均匀。在T2加权像(T2-WI)上,病灶信号不均匀,内部可见中等及高信号区(图5)。在脂肪抑制T2加权像(图6)中,主要呈高信号。在T2*序列(图7)上,未见明显的伪影。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可见显著且主要位于周边的对比增强(图8)。

病情讨论

切除标本显示一个白色结节,与痛风石(图 9)相符。既往史包括 8 年前双侧第一跖趾关节的急性痛风,曾使用秋水仙碱治疗。他的尿酸水平略有升高。

痛风石通常是对中心的尿酸钠晶体所产生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其周围由细胞和纤维血管带包绕。通常,它们在最初的急性痛风关节炎多年后出现,并伴随长期的高尿酸血症 [1]。也有文献报道了痛风石可新发出现 [1]。

在宏观观察下,软组织痛风石呈白色结节。典型部位包括第一跖趾关节、鹰嘴、髌骨、跟腱、耳朵,以及手指远端指骨的掌侧 [1,2]。晚期病例中,手和腕关节也常受累,最常见累及指间关节 [2]。

在常规 X 线检查中,痛风石通常表现为中等至高密度。在无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可出现钙化。若存在相邻骨质受侵,常呈关节周围分布,边界清晰,边缘外翻,并与骨的长轴平行。关节面受累是后期表现 [3]。在超声检查中,痛风石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周边多普勒信号增强 [2]。超声还可显示与邻近肌腱的关系及骨质受压糜烂 [2,4]。在 MRI 中,痛风石无特异性表现。在 T1 加权像上信号多为低至中等强度;在 T2 加权像上信号可变,通常呈不均匀的低至中等强度,并有显著增强 [5]。双能 CT 可用于检测尿酸盐晶体,该技术敏感性较高,但近期研究显示其在腕关节病变中假阳性率可达 30%,在急性痛风中的价值有限 [6,7]。指屈肌腱痛风石的鉴别诊断包括腱巨细胞瘤,其在 T2* 序列中因肿瘤内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出现开花伪影 [8]。滑膜肉瘤主要位于关节旁,含有出血灶,在 T1 加权像上显示高信号 [9]。黑色素瘤也应纳入鉴别诊断。肌腱纤维瘤也常见于手和足 [10]。

对于屈肌腱的结节性病变,需要将痛风石纳入鉴别诊断。结合影像学与临床病史是诊断的关键。

鉴别诊断列表

痛风石
腱鞘巨细胞瘤
滑膜肉瘤
黑色素瘤
腱纤维瘤

最终诊断

痛风石

图像分析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文本或内容后再试。

icon
侧位X线片显示左手近节指骨掌侧出现非特异性软组织肿胀。

目前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纵向超声图像显示一个皮下低回声病灶,与屈肌腱接触。有多普勒信号。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icon
矢状位 T1 加权成像显示一个与肌肉信号等强的皮下结节,与屈肌腱紧密接触(黄色箭头)。

(无翻译内容)

icon
矢状面脂肪抑制 (FS) T1 加权成像显示病变信号不均匀。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轴位 T2 加权成像显示异质性信号,其中包括高信号区(黄色箭头)和中等信号区(橙色箭头)。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矢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显示该病灶(黄色箭头)呈高信号。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icon
矢状位T2*,未见明显磁敏感伪影。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矢状位对比增强抑脂T1加权成像及矢状位减影图像,显示鲜明而不均匀的对比增强。

(无可翻译的内容)

icon
大体切除标本显示一个白色结节,与痛风石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