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8岁的男性因右脚踝受伤后出现踝关节疼痛就诊急诊科。由于高度怀疑骨折,进行了CT扫描。该患者没有去任何后续门诊随访并最终失访。
冠状位(图 1)和轴位(图 2)CT 图像显示,在内踝内侧的软组织中出现一小块骨碎片,代表踝关节内侧屈肌支持带附着点处的撕脱性骨折。本例中,踝关节内侧屈肌支持带的撕脱性骨折在 X 线检查中未能发现。此外,CT 扫描还显示距骨内侧存在骨折。
背景 内侧屈肌支持带从内踝延伸至跟骨的后上方,并构成跗管的内侧和后方边界 [1,2,3]。 支持带的功能是将肌腱固定在其下方骨组织上 [1,3]。 跗管从前到后依次包含: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胫后静脉、胫后神经以及拇长屈肌腱 [4]。 软组织中的局部密度可能代表异物、骨化或钙化 [5]。
临床意义 内侧屈肌支持带的骨膜撕脱在踝关节中十分罕见 [2,6]。 内侧屈肌支持带的损伤通常发生在其附着于内踝处 [2]。 损伤机制包括强制性踝关节外翻或强迫性背屈,再加上紧张的胫后肌腱或踝关节急性损伤合并骨折 [2,3,6]。 内侧屈肌支持带损伤的一项重要并发症是后胫肌腱的前方脱位 [2,6]。
影像学意义 内侧屈肌支持带的撕脱性骨折在踝部X线中可能是隐匿的 [6]。 CT是显示骨片的最佳方式。 在不同扫描位置(例如运动中成像)的MRI对于发现后胫肌腱脱位十分重要,因为在静态成像中可能被漏诊。 包括动态操作在内的超声检查也可用于诊断后胫肌腱脱位 [4,6,7].
预后 内侧屈肌支持带撕脱性骨折的治疗通常是保守治疗 [2]。 除非同时存在后胫肌腱脱位,则建议进行手术 [2,6].
要点 / 教学提示
当您在踝关节内侧于X线或CT上发现骨片时,应考虑内侧屈肌支持带的撕脱性骨折。
当存在内侧屈肌支持带撕脱性骨折时,务必检查后胫肌腱是否脱位。
踝关节内侧屈肌支持带撕脱性骨折
根据提供的踝关节CT图像所示,可见内踝附近存在一个小的骨质碎片,位于内侧屈肌支持带(inner flexor retinaculum)附着处附近。该骨片尚未明显移位,软组织层面略有肿胀表现,但未见明显的大面积撕裂迹象。关节面骨质总体结构相对完整,未见明显的其他骨折线或明显的后胫肌腱脱位征象;但需警惕内侧屈肌支持带附着处的潜在软组织损伤。
根据CT图像显示,在踝关节内侧面可见骨质碎片,可疑为支持带或其附着处的撕脱性损伤。该类损伤在足踝扭伤、外力作用或伴随踝部骨折时可能出现。
需与其他小片状骨折类型(如内踝撕脱或骨膜反应)或潜在异物(如钙化、骨化病灶)相鉴别。
结合患者的外伤史、影像学征象以及文献报道,最可能的诊断为: 踝关节内侧屈肌支持带撕脱性骨折。在排除其他骨折和肌腱脱位后,目前无明显证据提示后胫肌腱脱位;如需排除动态性脱位,后续可考虑动态影像学(MRI或超声)检查。
对于内侧屈肌支持带的撕脱性骨折,如骨片较小且移位不明显,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为主:
若骨折碎片明显移位或合并后胫肌腱不稳定/脱位,或软组织损伤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则需考虑手术干预。
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或完成后,需要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遵循FITT-VP原则(Frequency, Intensity, Time, Type, Volume, Progression):
如存在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不佳或其他慢性疾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影像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骨科或相关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评估与治疗。
踝关节内侧屈肌支持带撕脱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