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伴有典型骨骼和软组织表现的肢端肥大症

临床病例 26.08.202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6岁,女性
作者: Dr. Keshika Koirala, Dr. Abhushan Siddhi Tuladhar, Dr. Rumita Kayastha, Dr. Riwaz Achary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6岁女性在过去三年因主要主诉为搏动性头痛到门诊就诊。她在同一时期内出现体重增加和身高增长。她还在过去三个月中出现口渴、排尿增多和食欲增加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检测到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 40 ng/ml)。根据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指标,对四肢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并进行了脑部 MRI。颅骨 X 线片显示颅盖增厚且蝶鞍变宽(图 2)。下颌骨增大并向前移位,提示下颌前突(图 2)。双手 X 线片显示终末指骨末端增生肥大,呈铲状外观(图 3、4),同时可见手部软组织密度增高(图 3、4)。足部 X 线片显示足跟垫厚度增加(图 5)。脑部 MRI 显示在鞍区及鞍上区存在等 T1、高 T2 信号病变(图 6、7、8)。鞍隔水平可见压迹,形成“雪人征”(图 7)。病变紧贴双侧颈内动脉,但未见动脉包绕(图 8)。

病情讨论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可导致儿童巨人症和成人肢端肥大症[1]。在成人中,肢端肥大症最常见的病因是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由产生垂体激素的分泌细胞组成的腺垂体肿瘤[2]。患者表现为手、足和下颌骨增大,也可出现舌头肥大和内脏器官功能障碍。这些患者常见继发性糖尿病。由于肿瘤的占位效应,垂体腺瘤还可表现为双颞侧偏盲、垂体功能减退以及头痛。

在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颅骨平片上,可见颅盖增厚、前额突出、副鼻窦扩大以及蝶鞍扩大。下颌骨也会增大,导致下颌前突和牙缝增宽。椎体骨折(无骨密度丢失)与肢端肥大症中骨转换增加有关。终末指(趾)骨束肥大,呈“铲状外观”,从而形成“铲状指征”。足跟垫厚度可能增大(男性>25 mm,女性>23 mm)。致病的垂体腺瘤可表现为鞍内或鞍内鞍上合并的肿块,与垂体本身无法区分。CT可显示蝶鞍扩大、重塑且硬骨板完整。大腺瘤通常与灰质等密度。囊性变(15-20%)和出血(10%)常见,但钙化罕见(<2%)。在T2加权图像上,大腺瘤通常与皮质等信号,但也可呈现信号不均。在T1加权矢状面扫描中,后垂体“高信号点”缺失(20%)或移位至鞍膈上池(80%)。若大腺瘤压迫视交叉,15-20%的病例在T2/FLAIR图像上可见视路高信号。出血性腺瘤在T2*序列上可出现“开花”信号。大多数大腺瘤在T1对比增强图像上呈明显但不均匀的强化[3]。

对于由垂体大腺瘤引发的肢端肥大症,首选治疗是切除分泌性腺瘤[4]。手术后常需接受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在两年内使生长激素水平降低50%。手术后可采用药物治疗来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如奥曲肽和生长抑素等。

要点提示:

对于四肢进行性增大并伴有软组织体积增加的患者,应将肢端肥大症列入鉴别诊断。垂体大腺瘤是成人肢端肥大症最常见的病因。对这些患者进行仔细的影像学评估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也能预防疾病相关并发症。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垂体大腺瘤继发的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性肢端病
肥大性骨关节病
维生素A过多症

最终诊断

肢端肥大症继发于垂体大腺瘤

图像分析

目前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患者(右侧)手部的照片与同龄同性别女性(左侧)手部的照片显示双手 o

(暂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icon
头颅侧位片显示颅盖厚度增加(11.2 毫米),如红色箭头所示。蝶鞍呈现增宽。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双侧手的前后位X线片显示末端指骨指节肥大,呈“铁锹状”外观,whic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icon
放大的左手前后位X线片显示末端指骨末节肥大(黄色箭头)和 incr

没有可翻译的文本。

icon
右足侧位X线片显示足跟脂肪垫增厚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MRI脑T1加权图像轴位平面显示鞍区(红圈)有等信号强度的病变。该病变ab

目前未检测到任何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如果您有具体的英文文本,请提供给我,以便我进行准确翻译。

icon
MRI脑部T1加权成像矢状位显示鞍区及鞍上区(红色a)存在等信号病变。

抱歉,我没有发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若您能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我可以为您进行翻译。

icon
MRI脑T2加权像冠状位显示鞍区及鞍上区等信号强度病灶(红箭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