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5岁男性,抱怨右膝在过去一年中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和肿胀。他是一名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已有三年。既往无外伤或手术史。局部检查未见任何炎症迹象。存在轻度压痛和活动受限。
膝关节的前后位及侧位 X 光片显示存在骨赘,并且胫股关节及髌股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内可见多个体积较小、周边钙化的松动体。
膝关节的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退行性改变。髌骨内侧面可见 II 级软骨软化。内侧髌股关节软骨变薄,伴随内侧股骨髁处软骨缺失及骨髓水肿。关节内可见多个松动体。
内侧半月板后角出现复杂性撕裂并延伸至关节面。内侧半月板向内侧突出的程度约为 5.2mm。沿腓肠肌内侧头可见一个大小约 6×3.6×1.7 cm 的囊性病变,显示多条薄隔和松动体。该病变位于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腱之间的典型贝克囊肿位置。存在轻度膝关节积液,伴弥漫性滑膜增厚及软组织水肿。 诊断为继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伴复杂性贝克囊肿,因患者拒绝手术,予以保守治疗。
骨软骨瘤病是一种良性肿瘤性病变,在关节、腱鞘或滑囊的滑膜下组织中含有透明软骨结节。它可以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两种类型。在原发性类型中,存在滑膜增生和骨软骨化生,导致软骨瘤病或骨软骨瘤病。它多见于第三至第五个年龄阶段的患者,男性更常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度受限。最常见的是大关节如膝、肘和肩关节的单关节受累。多关节或关节外受累较少见,极少数情况会累及滑膜鞘或滑囊。[1] 在继发性类型中,可见关节炎的表现。继发性软骨瘤病源于对透明软骨的机械性损伤,并与骨软骨骨折、神经病性关节病、骨关节炎或先前的感染性或炎症性关节炎有关。X线显示多个关节内游离体,且在多达一半的病例中可见对骨的外部侵蚀。超声可以发现关节、滑囊或腱鞘内的异质性肿块,其中的高回声灶代表软骨碎片,这些灶可能在后方产生声影。CT显示低密度的滑膜增厚区域,并伴随退行性关节病的征象。与原发性类型相比,较少量的结节会出现分层样钙化,且通常尺寸更大。MRI上,这些碎片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在T2像上则呈高信号强度,钙化部分则为低信号。[2]
该病的鉴别诊断包括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分为局限型或弥漫型。滑膜增厚在T2加权像上可出现低信号,并在梯度回波序列上出现由含铁血黄素导致的信号衰减现象(blooming)。[3] 另一个鉴别诊断是类风湿关节炎,其典型表现为边缘性骨侵蚀、关节周围骨质疏松、腱鞘炎、关节间隙变窄和关节半脱位。[4] 其他鉴别诊断包括脂肪树样瘤(lipoma arborescens)、肿瘤性钙质沉着症(tumoral calcinosis)和滑膜软骨肉瘤(synovial chondrosarcoma)。 在脂肪树样瘤中可见滑膜的绒毛状脂肪增生,MRI上表现为与皮下脂肪相似的脂肪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可被抑制。[3] 肿瘤性钙质沉着症通常在关节周围出现无定形、囊性且多分叶状的钙化,多伴有高磷血症。滑膜软骨肉瘤往往表现为皮质破坏并伴髓腔侵犯、关节外扩展以及可能出现转移。软骨瘤病恶变的发生率约为1-5%。[5]
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部分病例需要进行滑膜切除以避免复发。关节镜治疗正在兴起,可减少患者的发病率。[2]
继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
1. 从膝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见关节间隙基本对称,膝关节对位关系良好,但在关节腔及近关节周围区域可见多个边界尚清、密度较高或钙化的小结节影,与游离体或软骨样病变相符。
2. MRI序列上(尤其在T2加权像或PD加权像)可见多个类圆形或分叶状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节,部分类结节边缘或内部呈低信号,提示有软骨或钙化/骨化成分。
3. 软组织肿胀并不明显,关节面尚可,未见明显骨质大范围侵蚀或骨髓水肿信号。关节囊及滑膜有增厚影像,局部可见零星增生样改变。
根据以上影像学表现及患者35岁、男性、无明显创伤或手术史但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与活动受限的病史,可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
综合患者的年龄、慢性病程、单关节受累、影像学中多发软骨样/钙化结节且无明显骨质侵蚀破坏的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
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Osteochondromatosis)。
若需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可考虑关节镜下探查检及病理活检,以排除罕见的恶性转化或其他滑膜病变。
1. 治疗策略
(1)手术治疗:对症状明显、关节功能受限者常需关节镜或小切口手术,摘除游离体并进行必要的滑膜切除,以防复发。
(2)保守治疗:若症状轻微,可短期尝试镇痛及抗炎治疗,并配合关节功能锻炼观察病情进展。
(3)后续随访:特别关注关节功能及软骨损害风险,每隔一定时间行影像学随访,观察病变是否进展或出现复发征象。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1)运动形式(Type):以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为主,推荐游泳、固定自行车或低冲击性负重运动,减少关节过度负荷。
(2)频率(Frequency):初期每周3次左右,根据耐受情况可逐渐增加至每周4~5次。
(3)强度(Intensity):以轻中度为宜(RPE 2~4级),避免深蹲、剧烈扭转等关节高应力活动;逐渐增加阻力或时间,以不诱发剧烈疼痛为度。
(4)时间(Time):每次训练20~30分钟,随关节耐受度慢慢延长至30~45分钟,并结合休息。
(5)渐进性(Progression):在确保护膝和不加重病变的前提下,每周微调训练负荷或时长10~20%,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如疼痛程度、疲劳)和客观指标(关节活动度、步态平衡)进行调节。
(6)注意事项(Precaution):患者合并高血压,应定期监测血压,避免情绪与血压剧烈波动。骨质或软骨损害需注意避免关节再次创伤。出现明显疼痛或关节不适时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影像学及病史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诊,以获得最准确、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继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